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引用了这些典故

12.01.2021  20:54

  原标题: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引用了这些典故

  来源:党建网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今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章中引经据典,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示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党建网微平台整理了文中引用的典故,一起学习领会。

  法者,治之端也

  讲话原文:“法者,治之端也”。在日内瓦,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就政治安全、贸易发展、社会人权、科技卫生、劳工产权、文化体育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

  典故出处:《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开端,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能够运用明确的制度,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开始。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讲话原文: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义,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典故出处:《尚书·洪范

  大意是说,处事公正,没有偏向,不结党营私,治国为政的道路就会宽广平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讲话原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日内瓦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典故出处:(清)林则徐自勉联

  意为: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大海拥有这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是最伟大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讲话原文: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先辈建立了联合国,为世界赢得70余年相对和平。我们要完善机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

  典故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意指人们应牢记从过去发生的事情里积累的经验、吸取的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讲话原文: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典故出处:《北史·吐谷浑传

  意思是一支箭容易被折断,多支箭捆在一起则难以被摧毁。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讲话原文:“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典故出处:《三国志·夏侯玄传

  意思是:羹汤的美味在于味道之间的调和。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讲话原文: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

  典故出处:《孙子兵法

  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讲话原文: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典故出处:(南北朝)庾信《徵调曲六

  其意为:吃到树上结的果实,便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来源。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讲话原文:中国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典故出处:《荀子·大略

  这句话的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行动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

  资料来源:《习近平用典》、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