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生命本来的样子

05.04.2014  05:46

近日,46岁的义工严同正在陪伴一位临终老人。加入公益组织“十方缘”后,他每月平均两次前往养老院或医院陪伴临终老人。 “十方缘”供图

【题记】

清明时节,行人匆匆,念怀之心,恰如细雨无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静静地陪伴着临终的老人,用爱与陪伴来呵护着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点亮光;他们抱过离世患儿尚有余热的身体,日夜在太平间内为他们守候;他们低调沉稳,用解剖刀还原真相;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心在墓碑上镌刻下逝者的姓名,为他们在这个世界留下刀刻斧凿的铭记。

他们是陪伴临终老人的义工,是太平间里守候的老人,是寻找真相的法医,是现代社会仅存的手工刻碑人。

他们祈祷着“让每个往生者都能得到祈福”,点亮黑暗中的烛光,为逝去的生命送行。

李萍 严同

职业:临终关怀义工

从业情况:不定期

临终老人是指放弃主动治疗的失智失能老人,他们一般有10个月到3年或者更长的存活期,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负面的情绪侵扰他们,影响其生命质量和身心健康。

在北京,一家名叫“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公益组织(简称“十方缘”),致力于义务为临终老人提供专业的心灵呵护服务。“十方缘”目前拥有近3000名来自社会的义工,李萍和严同是其中的两位,他们定期前往养老机构陪伴那里的老人。

46岁的严同(化名),曾是保险公司员工,辞职后照顾母亲,为了更加理解母亲和身边的老人,加入“十方缘”,每月平均两次前往养老院或医院陪伴临终老人。

50岁的李萍(化名),自称“家庭煮妇”。在成为十方缘义工前,她喜欢在工作之余参加公益活动,但一直没有找到和心中所想的公益相契合的理念。在一次高校讲座上,李萍认识了十方缘,并成为那里的义工。

发自喉咙深处含混的叫好声

您陪伴过的那个大爷过世了。”当义工伙伴向严同转达这个消息时,他愣了一下。那是严同负责陪伴的第一个老人,距离他们上次见面,仅1个月。

严同清晰记得那位86岁老人的笑脸,“皮肤的褶皱突然聚集,嘴角上翘。”严同回忆,老人当时处于瘫痪状态。

大爷。”初次见他,老人望向严同,脑袋一伸,但很快躺了回去。

他可能以为亲戚来看他了,发现不是,又躺下了。”严同没想到,下一个瞬间,他便看到老人充满皱纹的笑脸,“他能行能动时,一定是个体面人。

严同带着感动,拉住老人的手。得知老人是北京人,严同趴在他耳边,为他唱了一段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选段,与陪伴对象互动是十方缘义工的基本技能。

好。”不似舞台下票友的大喊,这声叫好几乎是发自喉咙深处的气音,严同再一次看到老人礼貌的微笑。

他走的时候,也一定带着活着时的体面安静离开。”严同说他在老人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尊严。

陪伴后安稳入睡的老人

李萍也经历过类似的第一次。她刚当义工时,第一个陪伴对象是一位在死亡线上被抢救回来两次的老太太。

推门进屋时,李萍看到,老人鼻子上插着胃管和氧气管,躺在床上双眼圆睁。这让她有点害怕,三个月前,她的公公就是这样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家人的悲伤和恐惧让她根本不敢接近。

但义工的身份提醒她得做点什么,李萍打开手机里的舒缓音乐,看着老人瞪圆的双眼,李萍想,她一定是害怕突然走了,见不到女儿。

李萍硬着头皮将手放在老人的肩上轻抚,说了令她都意想不到的话,“妈妈,女儿来看您了,您睡会吧。

我当时像看见了奇迹。”李萍回忆,老人的眼睛从瞪着到半睁,再到闭合,“真的睡着了。

40分钟的陪伴后,老人进入呼吸平稳的熟睡中。

那天,李萍第一次感觉到临终关怀大有作为,“瘫痪,病痛,被世界抛弃的孤独和死亡带来的恐惧必然会伴随临终老人身边,陪伴可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没开始就被拒绝的陪伴

严同和李萍是同事。

严同原本是一名保险公司员工,为了照顾患病的母亲,他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陪护母亲时,严同发现,他不懂老人了,“常常说反话,比如本来想见儿女,但不直接说,总弄出个事儿求关注。”有时,严同也会因为琐事和母亲较真儿,“掰扯那些道理,有时候干脆赌气不理她。

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用生命呵护生命。听李萍讲述十方缘的宗旨,严同感到好奇,于是也加了进来。

成为义工后,严同陪伴了近百名临终老人。有时候,热心也难免遭拒,义工们选择尊重,“陪伴不能强迫。

4月3日,严同就在敬老院遇到了一个这样的老人。

站在陪伴对象门前,他轻敲房门3次,屋内也无人应答。坐在大厅休息的老人中,一位大爷站起身,佝偻着背,快步朝严同走来。

呜啊呜啊。”大爷朝严同用力挥手,发音含混。随后老人开门进屋,“”的一声将门关上。严同这才知道,这就是他要陪伴的老人。

当了近一年的义工,严同的经验告诉他,再等等。不一会,老人出来了,但他径直朝大厅的椅子走去,没看严同一眼。刚坐下的老人,又因邻居敲他的门,冲过来挥动双手大声抗议,比此前更激烈。

面对如此抗拒的老人,严同决定放弃形式上的陪伴,“老人在某个时候会有这样的情绪不想见任何人,我们尊重他的选择。陪伴,就是要接纳老人所有的情绪状态,欣赏生命本来的样子。

接受生命本来的样子

要去接受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是老义工李萍作为十方缘讲师,为新义工培训时传达的理念。

那天的培训中,进入主题的PPT上,第一页是5位她陪伴过的临终老人:生活自理的百岁老人,无儿无女的高龄老人。

你看着照片上他们的笑脸,肯定不会不知道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李萍指着那名百岁老人,“谁能知道这个老太太经历了多少亲人的离去?她幼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李萍回忆,“但那次陪伴中,她反过来教导我,‘人活着,不生气,不管闲事,多做善事’。

李萍陪伴过一个失明的8旬老人,每天午饭时,都会坚持喝上一两口白酒。老人品着酒说,还活着,就很满足。

人生百年,很多人都会遭遇各种不幸,但也有不少人会把这些不幸当作生命的馈赠,坦然受之。这是李萍从临终老人身上学会的人生哲学。

新京报记者 刘珍妮

瘫痪,病痛,被世界抛弃的孤独和死亡带来的恐惧必然会伴随在临终老人身边,陪伴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不安。——李萍

老人有时候会有不想见人的情绪,我们尊重他的选择。陪伴,就是要接纳老人所有的情绪状态,欣赏生命本来的样子。——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