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写《自白书》 四川大学其他老师怎么想?

26.12.2014  20:56

    【编者按】

     最是年末风波起,川大老师周鼎的一份《自白书》在各大社交网络疯狂转发几万次。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普遍同情支持,老师普遍感同身受,也有人质疑其学术水平和私德。

    这个时代绝不缺观点,但问题在于,我们到底从此次公共事件收获了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周鼎本身已经虚化,成为了网络环境中被媒体和看客消费的符号。而更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高校教师职称的评价体系?)以及如此多的学生和老师产生的情绪共鸣。

    当一种声音得到普遍呼应的时候,一定是某种社会制度和心态的反应,周鼎之事只是这种情绪的出口而已。但从目前的言论环境中看,多是学生的发言,而对科研和教学、职称评价体系最为了解的老师群体的声音是缺位的。

    常识报刊亭特地采访和整理了四川大学文理工医不同学科和职称的11位老师,如何看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以及高校教师职称的评价体系?新华网四川频道特别刊发此文,希望给广大网友带来信息增量与思考。

    三言两语Q&A

    1、您认为目前高校老师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您对高校老师职称评价体系有什么看法?

    数学学院 讲师

    1、矛盾,怎么都有矛盾吧?不管什么事情都有矛盾吧?然后这个没办法处理的特别好,只能说是,每个学院它重点关注什么。

    2、这个问题不好解决,只能学校有个导向吧?你想上课的老师要好好上课,那你上完肯定没意思啦,那我对学生好,如果说的悲观点,是没什么价值的。因为现在的体系是这样子的,对学生再好,上课上的再好,基本上是没用,不会有人说你怎么样。那可能是有一点比较好,学生可能是比较喜欢。但是这个东西没用。我们不光是在这件事情上,也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好多地方的评价体系都有问题。这个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这个评价体系,无论你做的多么好它始终是有缺陷的,所以你不用对这个事情过分的看重。肯定不合理,但是这种不合理可能是长期存在的。比如说学校可能适当的去改。当然学校也在改,不过改的够不够这个我不好做评价,因为我也不是管理者,我只是个老师。如果现在这种状况是一个比较严重了,大家都功利了。那你去搞科研,大家来做科研很容易对自己好,现在这个局面已经这个样子了。我觉得学校可能适当的可以对上课倾斜一点。因为现在这个局面已经是比较坏了,可以倾斜,但是也不可能说你上课上的好就怎样怎样,那也不对。我觉得两个怎么平衡,这是考验管理层平衡的艺术。往教学这边多倾斜一点,不能不搞科研,那川大不就成了一个很糟糕的学校了。毕竟学校好的话还是要靠科研的嘛。科研是必须要搞的,并且要搞的很好,但是现在的局面不好了,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适当的平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