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秋教授:明德惟馨风悠然

09.05.2014  10:54
作者:李劲雨 来源:宣传统战部  
      5月7日,在党委召开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获通威集团100万元重奖的周小秋教授,受邀就如何做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交流报告。他用“在科研中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与企业共同成长”总结了20年的工作经历,将99%的功劳归所在的学校、学科、团队。

   99%的功劳归学校、学科、团队

  在周小秋眼中,人的成长接受的教育有3个重要阶段:启蒙教育、大学教育(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职业训练。

  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都就读我校,学习经历对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不仅是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川农大精神”、“川农大文化”、“营养所的团队精神”等潜移默化地植入了他的思想。老师、前辈和导师的言传身教感染了他,比如:教授分析化学的刘守恒教授的严谨,导师杨凤教授的学术严谨和“地狱理论”、“三三理论”,陈可容教授科研中的严格仔细,端木道教授的引导能力、解读资料、概念化能力,周院士、荣院士在试验田、玉米地科学观察忙碌的身影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和教育。

  1990年7月份本科毕业后,周小秋便留在我校动物营养研究所工作。在猪场3年的养猪锻炼,既修炼了他独特的工作作风,也训练了他的基本工作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操控能力。后来,仁寿下乡锻炼一年,使他的科研工作更加接地气,更加懂得当时的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为运用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我统计了一下,我的80%的业绩都是2008年以后取得的。”他始终认为,自己所谓的成功离不开学校各种平台的支撑、政策的激励及支持,而“211工程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是师生们拥有的资源优势,学校和学科的硬件支持、两次对他的研究基地的升级,也前所未有地创造了开展研究的硬件基础。学校改革创新的“双支计划”及一系列推进计划、激励政策等创新性的改革之举,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创造激情。此外还有研究所和学校相关部门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他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每一步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拼搏。学生团队是科学研究、出成绩的主力军,而业务团队成员就是连排长,既要组织也要直接参加战斗。同时,自己的每一步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他的夫人从来没有抱怨、指责过他,只有包容、理解和支持。

  因此,他认为取得的成绩,99%的功劳应归学校、单位和团队,他自己只占1%。

   忠于选择 在挑战中成长

  周小秋的成功,力证了正确选择是成功人生的关键一步。

  在他看来,选择的原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优势、特色原则;另一种是差异化原则。他选择了差异化,从最具优势的猪营养研究领域转到空白的鱼的营养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品种坚持了市场化、差异化和聚焦原则,研究领域从一般的营养代谢研究转到影响营养效果表达的关键营养关键调控:消化力、消化道健康、抗病力和水质质量。

  “一个人要做到忠于自己的选择,从中修炼自己的意志力。”

  做出大胆选择后,他不得不面对3大“拦路虎”:第一个便是“硬件拦路虎”。基础为零,研究条件、资金和人为零,他要面对从零起步的挑战。鱼是低等动物试验条件下养活非常不容易,而他只对养猪很熟悉,对鱼一点都不了解。第二个便是“软件拦路虎”。科研启动之初,手上没有任何资源。此时学校研究猪、禽营养则有很好的基础,鱼的营养是从零起步,所以在鱼营养行业一个人也不认识,人家更不认识他。第三个是“认同拦路虎”。鱼的营养起步晚,主要集中在需要量和物质代谢为主,他集中研究的领域当时认同度不高,发文章尤其困难。

  怎么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周小秋选择了一条以“虎”为伴的路。他告诫自己“忠于自己选择的人就是尊重自己”。忠于选择就获得了成长原动力。忠于选择,就获得了成长的加速度。忠于选择,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成功。“不断地选择就等于选择了原地踏步和退步,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失去了动力。”

  周小秋的第一步是做好研究策划、确定研究方向,将研究品种聚焦到建鲤,将研究领域聚焦到营养和饲料与鱼的消化吸收能力、肠道健康、抗病力和水质质量的关系。其次,他确定年度计划、制定路线图,确定好每年应该作哪些营养素、饲料和添加剂,并逐渐确立一套有效可操作的研究方案,让它成为研究、执行及落实的依据,也成为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依据。

  舍得投入和坚持一线落地,是他的科研理念。面对自己的选择,不动摇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投入更多”。在2006年以前,他是一个光杆司令,没人没设备没场地。鱼营养研究存在季节性、易出问题性和下地域性。2006年以前由于资金有限性,试验受到了极大限制。他不得不把自家冰箱、脚盆、水桶和能用上的材料搬到试验室,不得不在经费上精打细算,不得不忘记星期天、节假日、白天和晚上,不得不在出差回来后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试验室、试验场,不得不在计划、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反复讨论、反复论证、及时跟踪和落实的到位,不得不对及时与学生和团队对的结果及时解读和分析,不得不想方设法为企业服好务,获取经费支持。

  他坦言,他的成长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因此,他心中形成了“困难和难题是成长的发动机,成长的过程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不抱怨,选择困难和难题就选择了竞争力提升的机会”,“一个人的潜力到低有到大,不知道?潜力不是挖掘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工作是原因,快乐是结果,工作——快乐”等人生理念。

  他认为整合团队资源很重要,而学生是生力军,团队成员是排长。同时要注重研究结果的展示,因为自己和团队白手起家,人家对他们一无所知,只有抓机会展示,包括在国际和国内会议展示(题目和内容聚焦、报告的精心准备、报告的演讲质量和效果和回答问题的水平)、狠抓文章的发表,包括发表SCI收录论文,聚焦到本领域有影响力的杂志上。

   心怀感激和敬畏  与学生共同成长

  “感激和敬畏逼我成长。”周小秋感激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敬畏老师这个称号,害怕研究生将来怨恨跟了他三年。

  在科研工作中,他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们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和贡献者。

  在他眼中,研究生也是逼自己成长和进步的推进器。他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研究生在此学习、训练三年,我们能够给他什么?仅仅是文凭还是竞争力?一生中都在抱怨白读了研究生还是感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所以,他注重对学生情商的修炼,首先自己做到身教忠于言教。他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需自己做到。包括良好行为规范:感恩、守信、修养、投入专注、传递正能量等;良好的工作习惯:计划、时间管理、落实等;学生的心服是大家培育学生竞争力、取得好业绩的必要条件。

  他以研究生的竞争力培养作为培养目标,而不是把完成论文、获得学位作为学生的成长目标。他加强对所带研究生情商的修炼,加强研究生心境的修炼,加强所带研究生的抗压和抗挫折能力修炼,加强所带研究生的进取、投入和专注的修炼。他不断渗透“修炼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是坚持和专注的动因,坚持和执着是成功的输油泵。”、“进取、投入和专注是取得优秀业绩和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学识、水平和条件无关。”等理念。

  他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很高,确定了以论文发表目标为核心,硕士生要发表影响因子1以上的SCI收录论文不低于1篇,博士生要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不低于3.0。“发表SCI论文不是目的,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训练”他说。他对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收集价值资料能力(调研能力)、资料的解读和提出研究目标能力(分析和需要解决问题能力输出)、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有效方案能力(有效的实施方案)、有效落实方案和实现能力(有效的执行力和实现力)、结果和数据的解读能力、论文策划、撰写和发表能力。

  “作为导师要帮助、指导和管控好学生。给学生提要求就是给自己提要求和施加压力,我就是责任的主体。所以,要倾力帮助、解决困难、耐心和有效指导、适时和有效管控、设定相应奖励。”

  坚持成果落地   与企业共同成长

  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的应用、转化科研成果的平台,企业搭建了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平台,也提供了经费支撑及学生试验和就业基地。

  企业的需求会给周小秋的研究提出了课题,让他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中选题更准。比如,健康营养饲料技术提出来源于鱼的消化力和抗病力弱、水质恶化,肠道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高,经济损失惨重的问题,需要解决鱼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降低水质污染的营养和饲料的治本技术。

  他的科研之路,做到了研究企业实际,有效地结合、消化、整合形成系统技术,提供综合技术支撑。他的鱼营养研究,也为企业实现的难点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使技术价值得以实现,研制竞争力强的产品,为效益提升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产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