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溜索 二十七万群众受惠

25.10.2013  11:07

 

改造溜索99处

  9月23日本报一版头条刊登报道《一个人的电站照亮两千藏族群众》,理塘县拉波乡电站技术员王安全依靠溜索过河为群众送电的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10月21日,拉波乡协中桥竣工,拉波电站的工人们从此告别滑溜索的日子。10月22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和省扶贫移民局了解到,到2015年底,我省现有的99处溜索将建成安全便捷、高质量的桥梁,27.44万群众将彻底告别溜索。

  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联合下发《“溜索改桥”建设规划》,今后3年将计划投资27.6亿元,将分布在西部地区以通行为主要目的的溜索,全部改建成安全畅通的桥梁。规划涉及范围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有溜索分布的地区,共290处溜索。该项目以国家投资为主,交通运输部安排12亿元,国务院扶贫办安排10亿元,其余部分由各地政府解决。

  去年底,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扶贫移民局,对我省现有溜索的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在用溜索共有99处,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凉山、绵阳、广元5个市州的1361个村落。根据此次出台的“溜索改桥”规划,我省“溜索改桥”任务占总任务的30%以上。

  全省现有的99处溜索,“改桥”标准各不同。其中,73处溜索将改为车行桥,26处溜索将改为人行桥。考虑到与现有农村公路网之间的有效衔接,我省还将在新建桥梁与农村公路之间建设连接道路370.45公里。

  取掉一根溜索,架起一座桥,在实际操作层面,不止这么简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桥梁,合理选择新建桥址。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当地农村公路的有效衔接,做好新建桥梁与现有路网的连接贯通,充分发挥整体效益。”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李梦媛)

  记者手记

  最后的溜索

  □李梦媛

  一根绳,两端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上,一头高,一头低——这就是溜索,原始的渡河工具。大山深处的人们,依靠它,方能越过湍急的河流。它曾是先人不畏艰险、改造自然的象征。

  时至今日,溜索代表的却是落后的交通方式。在交通发达的地方,1小时,你可以飞跃几个城市。在依靠溜索出行的山里,1小时,却只能从一座山头挪到另一座山头。

  溜索行医的乡村医生邓前堆、溜索过河的电站技术员王安全……虽然不少深山里的感人故事由一根溜索牵起,而我们更希望,好人一生平安。随着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王安全走上了踏实的桥,根据“溜索改桥”建设规划,3年内,这些最后的溜索也将消失。架起的,将是边远贫困地区群众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提高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桥梁,是促进当地社会文明进步的桥梁。

  同时,考虑到溜索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在实施“溜索改桥”过程中,最后的溜索,亦可适当保留部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