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 ·成大青年】吴志祥:以专业第一考博北工大 秘密在一本300页的成果册里
本科绩点4.0,成大本、硕毕业,一本厚达300多页的研究成果资料,助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手握多家著名药企大厂offer,他坚定选择继续攻博。一路走来,他说自己有的只是勤奋、一股死磕不服输的劲儿和适时调整目标的果敢。
他是吴志祥,成大2018级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包含2篇中科院top期刊,另有1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在审,总计影响因子超过19;协助出版研究领域专著1部,获软件著作权1项。
他最想告诉师弟师妹们的就是:“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敷衍,多一些认真。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选我所爱 成为药学人
小时候的吴志祥特别喜欢去姑爷爷家玩,姑爷爷是一名中医,看到姑爷爷为前来问诊的患者解难,病人频频致谢的场景深深刻进了他的心里。初高中时,化学是吴志祥最擅长的科目。以后从事的职业要跟化学相关这个想法就如一粒种子在他心中萌芽。2014年面对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纠结:究竟是选择热门的计算机、土木工程,还是选择相对冷门的药学?咨询了众多长辈的意见后,最终父母对他说:“学自己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如果还能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那就再好不过了。”吴志祥听从了意见,遵从自己的内心,把家乡的成都大学药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而后成为了一名药学人。
本科阶段前两年,他专注学习,白天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的上课时间,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看书、上网课、逛知网、查论文,最终成绩没有辜负勤奋努力的他,各科平均绩点4.0。大二时,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爱我所选 遇见新风景
“听了那次讲座后,我终于知道我所追求的、渴望的、梦想的到底是什么了,那感觉真是太棒了!”大三那年,四川大学的石虎兵教授受邀来到成大讲坛,石老师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生病吃药是关乎老百姓的大事情,我们国家新药研究虽有发展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现在国家缺的是药物的探索与研究,研发新药物是重中之重。”
他想起当初选择专业时父母说的那句话:“如果还能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那就再好不过了”,时空交错,当初的梦想与如今的选择发生了奇妙的耦合。可是,空有一腔热血是行不通的,还需要找到实现它的路径。
他想到那位经常出现在老师们口中的“牛人”,药学院分子模拟、深度学习及数据库专家胡建平教授,胡老师曾发表过70余篇SCI论文,被引用超1200余次。于是吴志祥毛遂自荐,给胡老师发去了一封诚恳E-mail,还附上了他的成绩单。吴志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热情诚恳的态度打动了胡老师,被本已招满学生的胡老师破格录取,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探索之路。
胡老师曾激励他说:“进入实验室是第一,将来走出去也要是第一”,吴志祥用他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证明了这句话。
追光而行 实验室的日夜
实验室的办公桌被隔成一个个小小的格子,桌面上除了电脑没有过多的装饰,还有的是摞成一叠的书,这是本硕期间吴志祥的“基地”。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面对难啃的科学问题。都说“科研苦”,但吴志祥觉得,科研并不是枯燥和乏味的代名词,而是他向往的人生方向,这里也充满着师生情、兄长情、同学情。
加入胡老师的团队后,吴志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本科毕业论文,当时他领到了第一个课题。然而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理解和应用曾获诺贝尔奖的复杂理论难度可想而知。吴志祥回忆,“那时师兄问我敢不敢接这个课题,我犹豫了一下便回答:‘那就上吧’。”从此便开启了他本科阶段最艰苦的时光,白天到实验室跟着师兄推进课题研究,晚上到自习室复习功课准备考研,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一年。
实验室的高强度生活,吴志祥也适应了好一阵。幸运的吴志祥遇到了另一位指路人——2015级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左柯,左柯是团队里的主心骨,他主动找吴志祥谈心,交流学习方法。研究生毕业后,左柯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榜样在前,追光而行,吴志祥和左柯现在也经常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勉励。天道酬勤,吴志祥顺利以高分通过研究生考试,本科毕业论文也被评为优秀论文,相关成果在研一入学时发表在SCI检索期刊上,这也是他的第一篇SCI论文。
导师倾授 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实验室的氛围和师兄们的激励下,读硕、考博对于吴志祥而言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就是一点点的积累,与其他考研的同学没什么区别。”忙碌于实验室,埋首在图书馆,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备考后期,每天早上7、8点到达教室,晚上11点教室关灯才回寝室,洗漱好之后再在寝室复习到1点左右。
读研期间,吴志祥更加勤奋的学习,他明白只有更努力才能取得突破。这一点,恩师胡建平教授以身示范,一直是他的榜样。“记得有一年春节,大年初一刚过,我和‘老胡’就去实验室继续完成没有做完的项目,那时整个实验室就我们两个” “为了一组实验数据在实验室待一整天早已是家常便饭,有好几次因时间太晚,还被锁在了第九教学楼”。“胡老师常常和我们一起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晚上十一点都在帮助我们修改文章”。
时间已是凌晨三点,电脑上窗口显示胡老师发来了消息,是几个关于实验的难点问题,想听听吴志祥的想法。胡老师说:“我发信息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也没有想过会收到回复。但是,让我意外的是,他竟然很快就回过来了”。谈到吴志祥,胡老师不吝赞美,自豪和骄傲都洋溢在言语中,“他的身上有两种特别可贵的特性,一是自信,二是勤奋。自信使得吴志祥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勤奋使得他离目标越来越近。”
正是导师的师承和师兄弟间相互帮带中,在这种奋发向上、焚膏继晷的努力中,他在专业领域内成绩随之而来:在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含2篇中科院top期刊并一举斩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些成果为他申请知名院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00 多页“敲门砖” 敲开北工大大门
面临毕业,他一边投简历找工作,一边为考取博士研究生做准备。手握多家著名药企的offer。有公司开出第一年年薪15万,第二年20万,五险一金顶格交的优厚待遇,但他坚定地朝着考博的目标进发。
“考博是硕士入学时就确定的目标,我喜欢科研的纯粹,更享受取得进展时的喜悦。” 他将目标锁定在北京工业大学,一是他想去一线城市感受最前沿的思想,二来北工大是一所老牌“211”“双一流”院校,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闻名全国。
工大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核竞争极大,硕博连读、本硕直博已经占去大半指标,剩下为数不多的名额还要与全国各地的优秀硕士毕业生角逐。现今博士入学施行申请考核制,难度系数陡增,尤其对于非985、211高校的考生来说,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开阔的科研眼界,更要求在硕士阶段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
他仔细研究了工大的博士考核关卡:第一关,材料审核,申请者需要提交硕士期间的工作总结和博士期间拟研究计划,在第一关会刷掉一半左右的申请者;第二关,英语考核,试题难度远超CET-6,且必须达到学校规定分数线,这一关将继续淘汰三分之一的申请者;最后的面试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关,全程用英语回答导师团提出的20道专业考题。最终,从上百位申请者中挤过独木桥成功“上岸”的往往只有十几人。
想要突围,必须绝对优秀。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准备材料,从文献检索、汇总成果、证明材料,装订成了一本厚达300多页的“敲门砖”。准备期间,他白天还在忙科研工作,晚上上网课备考英语。最终,他以绝佳表现“征服”了考官,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一名考官告诉他:“你真的很能展现自己的科研思路”。
攻博不松懈 上岸也“不放过自己”
博士入学后,他每天的日程表早8到晚11,没有丝毫的松懈。他了解到,北工大博士毕业要求发表3篇top SCI文章,与其他同类高校相比多了2篇。四年过后,延毕或不能毕业的人有很多。他把神经绷得紧紧的。
为了更加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查漏补缺,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他报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培训班,培训只有短短四天,但也是一场头脑与身体的双重考验。他需要早上五点半起床,从朝阳区去到丰台的培训点,路上通勤就要花上两个小时,晚上八点钟回校,仅有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他笑称这是“花钱买罪受”,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放过自己”的较劲儿,让世界为他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学习科研之余,他也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去跑步,看看关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文献,这便是他口中所说的放松自己了。
回望自己在成都大学的七年本、硕求学时光,他用日复一日的勤奋踏实、年复一年的纯粹坚定,收获了成长、目标、丰盈和未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敷衍,多一些认真。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他说,“我的目标是能做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从2014年刚入校时的freshman,到本、硕、攻博,他步步跋涉,向往高处。他相信天道酬勤。“天道酬勤是我的人生信条!来到工大的新实验室后,发现墙上同样挂着天道酬勤的牌匾,这就是我继续追梦的地方”。
编辑:闵秀玲 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