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吴康林:我在石棉地震灾区救灾

19.09.2022  17:36

编者:


9·5泸定地震发生后,石棉县籍学生、退役大学生、临床医学专业2021级吴林同学加入石棉县退伍军人组成的“大渡河勇士突击队”,主动请战参与石棉县抗震救灾。从9月6日至今,连续半月,装卸物资、进村入户,把党和亿万人民的关怀送至受灾群众心中。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离军不离党,他同万千在地震后站出来的志愿者一样,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众擎易举,微火成炬,在大自然的威力下,我们总能凭借团结和勇气,踩出一条活路。




老班长 带上我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0千米。震波以震中为中心向外传递,从7公里外的泸定县磨西镇开始,一直到48公里外的雅安市石棉县,房屋垮塌、道路损毁。成都震感明显,许多人感慨:这是近年体感最明显的一次地震。


石棉县迎政乡三合村,吴康林刚结束早上的网课正在午休,这是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他大四新学期第一天,剧烈晃动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地震了!”他迅速起身喊上家人,冲到屋外避险。“外面已经站了很多人,还有很多小孩在哭。


地震速报传来,吴康林的手机收到了新闻推送。震中泸定县距他所在的石棉县仅48公里,紧接着石棉又发生了两次4.7级以上的地震,吴康林家和许多同村村民的房子都出现了裂缝,“震级不小!”,看着身边惊魂未定的亲友,吴康林忧心不已。


震后争分夺秒的救援开始启动,消防和特警等多路救援力量向灾区挺进。吴康林在手机上看到部队集结的新闻报道,内心感动又焦灼,“我以前也是一名军人,我必须要做点什么”的念头在脑海中沸腾,他翻遍石棉县所有官方媒体去找一个能够报名参与救援的入口,得到的回复是:“必须有组织领导的救援队伍才可以进入灾区。”在石棉退伍军人组建的微信群里,大家热烈地商量要组成一支救援队伍奔赴一线,吴康林写到:“带上我,老班长!


受地震影响,石棉县道路损毁严重,部分区域通信讯号不通、灾损情况不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回复他们:“先不要前往灾区,在家里面等通知,有需要第一时间联系。




肩背手扛 慨然赴战场


第二天,满载救援物资的大卡车一辆接着一辆开进石棉。9月6号下午2点,吴康林收到消息,县上急需人员搬运救援物资。半小时后他就到达集合点,一边装卸物资,同时和战友一起向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递交准备好的请战书,“我们更想去一线,去灾情严重的地方。”这封请战书落款“大渡河勇士突击队”,队伍是由22名石棉县退伍老兵临时组建的。“危难关键时刻,需要我们退役军人与全县人民并肩前行,为党分忧、为民解难,需要我们退役军人大显身手、彰显军人本色……”请战书上吴康林郑重签上了名字,盖上了鲜红的指印。


后勤也是战场!”此时由于道路不通,物资无法直抵灾区,需要把物资统一放置在县应急仓库,再由此中转,装车或由直升机送进受灾严重的村镇。连着两日,每天早上八点,吴康林和战友们蚂蚁搬家似地把物资往下卸,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午餐是盒饭,晚上工作结束得晚,晚餐泡面、干粮就对付了。行军床、帐篷、矿泉水、米面粮油……一车载重四五吨,一天吴康林和战友们要装近二十辆车。



震后,很多乡镇被地震阻断交通,一度成为“孤岛”,村民被困,进村入户搜救成为救援一大难点。8号,上级通知石棉县蟹螺藏族乡三尖曼有四户不通公路的少数民族村民,房屋受损严重,急需救援。


吴康林和队友一行七人开车进入,这支临时救援小分队平均年龄25岁。“一路上看到的情况很严重,一路接连有塌方,落石阻挡了道路,车子走走停停,一边走,一边下去清理落石才能让车通行,地震后随时会有余震,还有飞石,平时只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那天足足走了五个小时才到达蟹螺乡政府。



在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带领下,救援分队用背篓背上救灾帐篷和食物进山,茂林窄路、山高沟深,从高处环顾,一些山上的树木在地震后被剥离,大山像是掉了墙皮的老房子。背着重重的物资爬坡过坎,下急陡坡,停靠路边休息时,吴康林的腿不自觉地颤抖。一路上渴了饿了就吃些随身带的小面包、矿泉水,徒步四个小时终于到达三尖曼。


三尖曼的村民房屋多为夯土墙,震后部分垮塌已不能居住。他们为群众搭好帐篷,并劝说村民转移到山下的集中安置点。村民们热切地挽留吃饭,都被大家婉言谢绝。“一位婆婆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你们,感谢共产党!’。当时就觉得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能为人们尽一份力无比的自豪。



信息逐渐汇聚,灾情越发清晰,得知蟹螺乡受灾严重,上级让队伍驻扎在乡政府听候调动。从9号开始,小队陆续进驻蟹螺乡的新乐村、猛种村,帮助村民搭建集中安置点帐篷,安装生活设施,统计受灾情况,协助乡干部入户调查、宣传政府政策、安抚受灾群众,维护安置点秩序。10日,正是中秋节,进村前蟹螺乡书记给大家发了月饼,晚上吴康林和家里人视频问候,和战友们在帐篷外面看月亮就算是过节了。“虽然中秋节没有在家陪家人也是一种遗憾,但是身为退伍军人就应该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优良品德,我觉得是值得的。


最近几天,救灾工作已经过渡到灾后重建,他们在当地的工作陆续进入尾声。




当兵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2017年至2019年,吴康林在部队服役。“我从小就爱看《亮剑》《士兵突击》这些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敬佩李云龙的敢打必胜,许三多虽弱必争的信念感,所以我一直对部队十分向往,想拥有一段不同的经历,所以就去参军了。


军旅生活成为他人生中闪亮的日子。吴康林记得,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终于抵靠在自己的军旅生涯第一站——大西北。“班长来迎我们,帮我们搬行李,准备晚饭,晚上还给我们洗脚,给新兵洗脚这是部队的传统。


新兵蛋子”一头扎进部队,考验扑面而来。一开始,部队规律的作息就让他很不适应,内务要求高,被子要叠得有棱有角,床单没有褶皱,衣服要叠得整整齐齐……这和以前的生活大相径庭。加上早起晚睡,紧张的训练,腰酸腿痛让他叫苦不迭。


跑步不及格,战友陪练加练,最终他跑进“优秀”。在训练上做事急躁,总是做得快,错得多,班长多次谈心,战友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他慢慢坚持下来,也更加融入了部队的生活。


当兵给我的改变很多,有太多难以忘怀的点,忘不了训练时超越自己的毅力和坚持,战友们同甘共苦的情谊,领导和老班长的教导,还有单位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让自己做事雷厉风行,当然也养成了很好的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当兵不止对精神面貌有改变,也增强了我的身体素质。


2019年,吴康林光荣退伍。2021年他从乐山一所职业院校升本进入成大。“回学校读书三年了,我相信无论在哪里,当兵的经历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他是我们的榜样


爱笑、善良、踏实、热心肠”,班上同学对他的评价达成了一致。班长曹泽宇说:“他把军人的善良助人刻在了骨子里。”曹泽宇回忆,去年学院迎新生,需要搬桌子到宿舍楼底,我在班级群里发了通知,但班上同学是专升本后刚到学校,彼此并不熟悉也不熟悉学校环境,发完消息群里一片寂静我就不太抱希望了,可这时吴康林和几个男生来了,还道歉说“刚才没看见消息耽误了会儿”。


此后班上的事无论大小,只要需要出人出力,吴康林一直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有一次我生病了,已经凌晨病情却越来越严重,他和另一个退伍老兵赶紧帮我联系辅导员请假,还陪我去医院看病。”室友吴夕炀说。


初心不改,军魂犹在。即使退伍多年吴康林也依然保持着一个军人的优良传统,内务整洁,勤奋务实,做事雷厉风行,一身正气。朝夕相处的室友范卓民对他满是敬佩,“学习中他也没有懈怠,在我们局解课操作时他总是看得认真、操作细致,经常和同学一起探讨专业知识,分享学习方法,充分发扬比、学、赶、帮、超的精神。”这段时间因为救灾,错过了网课,吴康林也让同学们录好网课,在休息的间隙拿出来学习。


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他在朋友圈帮乡邻卖水果,让大家都知道了石棉县是个盛产优质水果的地方。这次他又自愿赶赴家乡抗震救灾一线的消息后,我并不惊讶,因为他平日里就是这么一个心怀大义、乐于助人,勤劳善良的人。”曹泽宇说。


他不仅为人低调谦逊,还有作为退伍老兵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我为和这样的同学在一个班级感到骄傲!”同学邓茜说。


希望能为别人尽一份力


我是雅安石棉的,我过去也快,就算用不上自己的专业,去搬石头也可以。”今年6月1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时,吴康林就向万君老师询问学校有无组织救援,他要去前线。


我做这些只是希望能为别人尽一份力。”选择学医,选择入伍,他都是出于这样的心愿。他说,因为从小就接受了别人太多的帮助,所以也想为别人做点什么。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家的房子变成危房,不能居住,“当时很多人来帮我们”。


成大是一所美丽和谐的学校,刚来的时候有热情的辅导员和班助,还有很负责任的万君老师,万老师找过我们临床医学院每一个人谈心,鼓励我们,解决我们的困难。辅导员彭琪老师也经常和我们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和工作生活上的事情,真的很感谢他们!”老师、同学的诚挚相待给了他前进路上满满的助力。前路辽阔,未来可期。他说,“我希望自己学好专业,争取能够考研一次成功,考取医师资格证,当一名好医生。


采访后记:


吴康林参与救灾的事情被同学偶然知晓转到班群,后来曹泽宇到联系新闻中心。当同学们为他“点赞”并提出想要宣传他的时候,他一再强调不要告知其他人,“家乡受灾,义不容辞”。


在我和他联系采访以后,我们的沟通断断续续,因为救灾十万火急和我实在不忍占据他有限的休息时间。当我把采访提问全部发给他,说采访的回复可以直接语音时,他还是把回答语音转文字,校对修改后发给我,“怕你听不懂雅安方言”,细心到让人安心。


他说,“家乡受灾,义不容辞。”他发来了很多和战友在救灾现场的视频、照片,看到那些像老房子掉了墙皮的山,道路上的塌方碎石、满地坍塌的房屋瓦砾和翘首以盼的村民,也就更加切实体会到他“一定要去”的原动力。


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那就是纯粹。地震亲历者、军营淬炼、学业辗转,这些经历融进了他的气质里、性格中,让我们看到一个“曾淋雨,愿为他人撑伞”的良善、“有战,召必回”的担当、“到一线去,到最艰苦地方去”的无畏的青年大学生。

编辑:闵秀玲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