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梦成电】扎根成电 永不止步

27.12.2013  11:54

        ——记校“学术新人奖”获得者、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屈世伟

        成都冬日的早晨朝阳未临,拨开清水河校区上空的寒冷雾气,朦胧而安静,尽显校园之美。此时是早上七点,他的身影出现在了清水河校区,晨跑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 。

        他叫屈世伟,电子工程学院微波工程系副教授。每次跑到发热出汗后,他便穿上外套走到银桦食堂就餐,然后到办公室。在电子科大工作的3年半里,他习惯了以这种方式开始一天的科研教学生活。



钻研天线 硕果累累

        1980年出生的屈世伟,现在的研究兴趣主要是相控阵天线与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在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及阵列领域,他将新型准表面等离子波导用于毫米波/太赫兹天线阵,以提高天线馈电效率。另一方面,从实际应用出发,基于低成本的PCB工艺研究宽带毫米波/太赫兹天线的设计方法,该项工作成果之一解决了背射天线在毫米波波段的诸多设计问题,已被某公司列入产品手册。

        相控阵天线技术是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毫米波宽角相控阵天线关键技术是屈世伟在未来5年内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宽角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扫描覆盖角度有限,单元匹配的恶化、副瓣电平的抬升均会导致相控阵在边缘扫描角度上的增益急剧下降。而如果将相控阵天线的扫描角度进一步拓展,可以大大增加相控阵的应用范围,也可为很多应用场合提供无缝的、更经济的方案,如预警雷达使用等等。

        屈世伟提出了用以降低相控阵天线成本的新方法——以互耦或多端口阵元构建新型阵列结构,先后有2篇论文被IEEE天线与传播汇刊录用。在相控阵天线方面,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进一步资助。除此之外,他也在2011—2013年间陆续主持了八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多个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

        背腔天线是屈世伟潜心研究多年的一个方面,他先后有5篇论文发表在IEEE天线与传播汇刊上,他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便是此方面内容。说到背腔式天线,屈世伟用生活中的例子为我们做了特征描述。所谓背腔式主要应用于定向通信中,如不同基站之间的数据链接等,作为对比,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则是非定向,所以人们在打电话时就不必对准基站。

        2013年11月,屈世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题为《Plasmonic nanopatch array for optical integrated circuit applications》的论文,这也是我校独立完成的、在天线理论与技术领域第一篇发表在该杂志上的论文。该论文将微波毫米波微带天线的概念引入到频率为200THz红外波段,这种纳米天线阵可以应用于红外波段的空间滤波器、分光镜、全光集成电路的输入/输出等,且仅具有微纳米级别的体积。



瞄准前沿 共同创新

        目前,屈世伟为电工学院本科学生讲授《电磁场与微波》课程。对于90后学生的教育教学,他的经验一部分来自学生,一部分从早年的学习生活中获取。从1997年来到电子科大读本科、读研,这些经历为他的学术基础与素质培养指引了方向,也从中体验着快乐。本科时代是他开启新思维、找到新方向的开始,“在大学期间获得的不仅是理论知识与专业基础,更多的应该是培养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情商,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身边的人际、情感及兴趣的平衡关系,这些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会为自身的智力优势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从2010年来到电工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到现在组成博士生、硕士生的研究小组,屈世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学方法。屈世伟的研究小组隶属于电磁辐射与散射团队,每周的小组会是他与学生集中交流科研问题的时间,讨论会中与学生们分享研究成果、解读前沿论文的内容和关键问题。

        屈世伟总对学生们说:“学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做出优秀的研究一样重要,学会与他人交流研究成果是高效的学习方法,讨论中你不能提出问题,那是因为你对这个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如果你不提出问题,那我就针对每个细节提问大家。”这种互动交流锻炼了同学刨根问底的钻研能力。

        2013年,他与学生们不断收获,在北京、重庆、成都、香港、南京等地的重要学术会议上都有他们的身影:4月国际无线技术会议(IWS2013)、5月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7月两岸四地无线电技术会议(CSQRWC2013) 、8月IEEE 电磁学国际研讨会(iWEM2013)、10月2013国际天线与传播会议(ISAP2013)……八位“90后”学生与这位“80后”副教授在宽带/超宽带天线、毫米波天线、阵列天线领域先后参加了10余人次的学术交流。

        随着计算电磁学的发展,天线领域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屈世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他常对学生们列举各种无线通信产品,讲述从概念诞生到走入人们生活的每个步骤,继而向学生类比当今的研究,“我们应该始终走在天线领域的前沿,否则很快将被时代淘汰……”

        研究方向与前沿科学的一致步调是学术研究的敲门砖。科研领域中的知识探索需要常换常新,保持敏锐的前沿触角。定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导师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IEEE会士陈志豪教授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学术交流与互动,这些都是屈世伟保持敏锐视角的方法。



虚心进取 乐做新人

        2011年是屈世伟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的第二年,这一年他担任了“2011年中日韩电子与通信年会”本地主席和分会场主席,参加了英国曼彻斯特欧洲微波会议及一系列国内学术会议,也获得了该年度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

        在科学研究的路上,屈世伟认为自己是一个新人,并在不断汲取国内外研究精华中忙碌着。除了校内课程教学与研究生指导,他在2013年还担任了两岸四地无线技术研讨会的大会秘书、全国天线年会TPC委员及论文评审专家、国际电磁学研讨会特邀报告人、分会场主席等其他社会职务。“电工学院有很多前辈在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更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这代青年学习的宝贵财富。我要永远做一个不断进步的‘学术新人’。”

        电子科技大学是学术研究的沃土,师生们在这片土地扎根、生芽,结出累累硕果,屈世伟也是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了梦想之花。罗曼罗兰曾说:“命运并不存在于一小时的决定中,而是建筑在长时间的努力、考验和默默无闻的基础上。”只有脚踩大地、仰望天空才能根基坚实,也只有叶落大地、续故吐养,才能枝繁叶茂。

        屈世伟希望在电子科技大学这片沃土扎根,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去播种希望和理想,去追逐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