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梦成电】勤奋笃行 矢志有成

04.12.2013  12:10

——记校百人计划入选者、电子工程学院李恩教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提到微波可能联想最多的仅限于微波炉,然而对于李恩,微波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超高频电磁波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魔力:桌上这盒糖果含水多少?看似完好的器件,怎么知道它内部有没有孔洞缝隙?夹层的复合材料该怎么测量厚度?这些都能用微波解决!电子工程学院李恩教授多年来精研微波测量技术,在微波材料测试、微波器件测试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

专注:“选择了就坚持下去”

叩开李恩办公室的大门,没有多余寒暄,他就打开电脑直入主题:“微波为材料和器件的的测试开拓了一条坦途,打个比方说吧,一根传输线,微波从一边注入,在另一边检测,根据不同的反应通过一些算法就能知道这个材料的性质。”

李恩深入浅出地讲着他钻研了十多年的领域,全然是轻松的神情,是否这个连续两次被破格晋升职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的教授就是天赋异禀?李恩的回答却是:“舍得干、打得粗、多动手、安下心,再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了。”

1997年,在电子科大度过了本科生活的李恩留校在微波测试中心,继续与真空器件、微波电子管打交道。有电子科大“刘关张”之称的泰斗张其昭教授手把手领李恩走上科研之路。时至今日,已年逾八十的张老仍然坚持科研,他当年的作风可见一斑。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李恩继承着执着谦逊、勤奋笃行的品格,频获佳绩,2001年破格晋升工程师,2005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2010年成为电工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学术年会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

与李恩的对话朴实恳切,字字句句闪着工科人的性格。“热爱这个专业的原因是什么呢?”“当初选择了就一直做呗,做着发现还能做好于是又继续做。”“在电子科大二十年了,没有想过换个环境吗?”“我们经常出差啊调试设备啊,就等于换环境了。”“您的爱人也为这个团队效力十几年了,非常可敬”“最主要的是下班回家可以继续讨论,加班也更方便。”

怀揣着如此一颗踏实纯粹的心,李恩心无旁骛,他常教导学生不要去空想大目标,只要一步步解决好小问题。在微固学院几个大牌教授的引导下,了解到高温度高功率条件下材料的测试在国际上一直是个难题,载人航空航天、导弹都可能会遇到高温问题。如果不了解材料性质就无法很好设计和进行改进,有些热透波材料和隐身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为了达到通信或隐身效果也必须知道参数性能才能进行设计。然而以前我国没有高温测试系统,难点在于大于1200度1600度时还能良好工作的材料就很难找,而且高温度下材料微波性能会变化,必须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建立模型,才能做出测试系统。

1999年,李恩从两三百度开始做变温物理模型的建立、高温测试传感器的研制,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承担并完成了973子专题项目,解决宽带高温测试中的瓶颈技术,在国内首次提供了宽频高温材料复介电常数的变温测试数据。2005年达到1200度,2008年达到1600度,经历了十五六年的研究,目前能够达到2000度,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航天载人工程、航天多个型号及预研课题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支撑。该子专题所属的国防973项目于2009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总排名第三(校内第一)。

信念:“让理论服务工程应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聂荣臻元帅曾指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建造这栋大楼,应该使用哪种混凝土?这就需要我们检测混凝土的强度、凝结时间、安定度等各个方面的性质;制造飞机的发动机,应该选择哪种材料?这也需要我们检测材料在不同温度、湿度、压力下的性质。在我们从零开始一点点认知这浩瀚世界的过程里,在我们筑起这繁华世界的大大小小实际的工程之中,计量测试无疑是大厦之基。

走进李恩团队的实验室,大大小小的测试器件琳琅满目,大的数米长,小的只有手指大小。团队研发的微波测试系统,种类上百,方法有十多种,并自创和改进了很多方法。团队掌握了很多关键工艺,李恩作为第一或主要发明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国内外使用这些系统的单位有五六十家,为百余家单位进行材料测试。航天703所、航天306所、航空621所、成飞132厂、清华、北航、西工大及哈工大等单位的部分材料测试系统都是团队建立的。许多单位慕名而来,李恩都会根据用户实际为他们细致地讲原理、做方案。投标、洽谈、移交、培训他都亲力亲为,大的系统可能要去用户单位很多次,很可能来来回回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上面。李恩自嘲是团队里最主要的“跑腿的”,“不是送过去就完了,要对用户负责,而且要让他们熟悉掌握。工程上的东西谁都说不准,又不像公式是一锤子定音的,要不停地尝试,这些都很正常。要把不成熟没经验的东西逐步变成成熟有经验的,这就是我们工程研究者的成功。”李恩说。

每个行业的成就感来源各不相同,对李恩而言,成就感就来自于把一篇篇云端之上的论文变成为一件件服务老百姓的产品。有一些甲方本着测试一两个典型材料的目的购买高温设备,本打算用一两次就行了,时隔五六年之后,李恩发现这些设备直至现在都在用几乎天天用,天天在为科研和生产服务。此乃人生的乐中之乐。

“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你看上面印着电子科技大学的标志呢!它很有名气,很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在用。”面对面看去,李恩托着的传感器,背景是他洋溢骄傲和灿烂笑容的脸。

实践:“不亲手拧螺钉调销钉开车床,没资格谈工科”

电子科大的男生们太相像了。他们不在自习,就是在去自习的路上;他们不工作在车间,就工作在车间的隔壁。他们无怨无悔地敲代码、焊板子、绘图表、做模型,用最低调缄默的质朴构建出花花世界。李恩就是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典型成电工科男。

随着李恩走进加工间,堆积如山的器件模型,桌上各种烙铁砂纸钳子铁屑。看到正埋头拧螺钉高源慈副教授,李恩不由凑过去:“这里抛一下,这里也要抛一下,特别是这个边缘”,转过头告诉记者:“细致缜密是绝对重要的,有一次实验里上百万的设备就是因为毛刺烧了”。他一边介绍旁边同时拥有车铣钻功能的多用车床,一边学着车床嗡嗡像个孩子,“和你想的教授不太一样吧?我们搞工程应用的人工人,也在当农民也在当老师也在当,你没亲手拧过螺钉调过销钉按过仪器开过车床,就没资格谈工科两个字。”

工程设计的精密除了理论上计算,实际也要不停尝试。这个缝开一个好还是两个好,槽开多大好,缝里要填什么,设计上千次都可能,非常难调,即使成功了也还是要做二三十次。只要看到好的方法或是有了想法,就会马上做一些实验装置,组装搭夹具测试。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日子,李恩承受的是反复的失败。然而这就是工程应用的现实,李恩用咬着牙也不轻易气馁的那股劲成了一个优异的工程师。

今年十月,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校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于一体,汇聚了一大批校内外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李恩被任命为副主任,其团队成为中心的重要力量。谈到未来,李恩淡然地说,期望做的东西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期望真正能推动一些行业发展,期望继续做一些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