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 尊重农民意愿成亮点
(记者 周相吉)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发源地。12月10日,四川宣布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与上一轮退耕还林不同的是,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树种,“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
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改革深化,四川新一轮退耕还林有着新的亮点,不再划分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树种,并支持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家庭林场、专合组织等形式对还林地统一管理、经营。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张洪明说,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生态战略和重大惠民政策,该省自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试点以来,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由于启动时面临的生态形势、经济社会背景等不同,在首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国家政策对林种比例有明确规定,要求生态林面积至少占80%,这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民自愿选择树种的权限。
尊重农民意愿,必然得到农民的支持。记者了解到,为了兼顾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一些地方在早期就对退耕还林进行了探索,受到农民的欢迎。
四川安岳县是柠檬种植大县,该县姚市镇凤桥村民童开明利用退耕还林的8分山坡地,在2005年全部种植了柠檬树苗。2013年,柠檬获得大丰收,还林地上的柠檬树让他增收7000多元。安岳县林业局造林站站长张金荣告诉记者,第一轮退耕还林有严格的生态林、经济林比例。当地林业部门顶住压力,结合实际让农民种上了柠檬树。
荒山荒地,对农民而言,种植生态林获得效益周期太长,农民对种经济林的呼声很高。童开明说,如果强制种植其他生态林木,由于见不到效益,村民不会在林地里花太多心思。
“造林见林,见林见效。”这是退耕还林、造林的基本要求,更是农民的朴实愿望。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包建华说,退耕还林直补政策给退耕农户带来实惠,累计兑现政策性补助资金331.92亿元,户均5500元。更重要的是,工程区因地制宜培植了大量木质林、竹林、特色经果林等基地资源,并通过林下种养、产业配套等开发利用,加快了该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据定点监测,2013年,全省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9952.7元,高出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000元。
10日,四川根据国家部署,宣布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任务下达时间为2014年至2020年,总量为334.65万亩。根据要求,退耕还林的对象严格限定在坡度在25°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在树种选择上,尊重农民意愿成为最大的亮点。
农民自愿选择树种,会不会对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造成重大影响?
村民童开明的回答是一定不会。“我们再傻也不会选不适合栽种的树苗,只要树能活,就能有收入,也能绿化荒山。”
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果林种植,目前桃子、李子等果木都已经形成规模种植。种植果树不仅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进程,还大大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赤水河流域完成人工造林37.9万亩,退还耕地还林7.7万亩,村民王云说,坡地上种上果树后,减少了水土流失,他们的收入现在每亩能达到2500元左右,比以前是翻了好几番。他家20多亩的果园,一年就能挣好几万。
在四川宜宾市,当地林业部门积极推行“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区建设,2013年全市累计推广示范区10.2万亩,示范区林业产业达20亿元以上。“林业产业发展并没影响生态建设,还促进了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宜宾市林业局长余江说,全国森林覆盖率在23%左右,而宜宾市森林覆盖率在42%左右。
林业不仅具有天然的生态属性,同时也具有经济属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林业的生态属性比较了解、重视,往往忽视林业的经济属性。包建华认为,新一轮退耕还林让农民自愿选择种苗,取消退耕还林中的经济林和生态林比例。这意味着四川将更加尊重农民意愿,开始让林业经济生态化、林业生态经济化真正落到实处,方向更加明确。
包建华说,当前农村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客观实不仅是退耕还林的亮点,也将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亮点和显著特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