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精神”让广汉不见田地撂荒
地处成都平原东北边缘的广汉,历史上素有“川西粮仓”之誉。1980年,广汉向阳乡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精神高地”之一。
时光荏苒,34年之后,当新一轮农村改革号角再次吹响之时,记者在这块刻有历史印记的土地发现,珍惜土地、敢为人先的“向阳精神”已浸入广汉人民的血脉深处,永不褪色。
当年的向阳乡,如今已为向阳镇。镇党委副书记曾跃先上任不久,就发现这里的干部群众“有股很特别的精气神”。“这种感觉很奇妙,只能慢慢体会。”曾跃先说,你会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一种历史责任。
摘掉“人民公社”牌子之后,向阳乡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工业也开始起步。“一砖、二瓦、三榨油、四卖坨坨肉”。经过30多年发展,向阳镇已由一个传统农业乡变身为工业强镇,拥有企业229家,主要经济指标在德阳市上百个乡镇中均名列第一,敢为人先的“向阳精神”也慢慢从向阳而延展,逐渐深入到整个广汉人的血液中。
在相距不远的和兴镇华严村,今年初,400余户村民把2050亩耕地经营权移交给了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又与5户大户签订流转协议,进行规模种植,从而在四川省率先实现了土地的整村流转。8月,华严村又组建了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由土地经营权、村集体建设用地、粮食生产设备等共同构成村集体资产,实现了农村土地财产化。
“这是一次大胆的新尝试,怎么着也要把这条河蹚过去。”华严村支部书记林兴伦说,如今一家一户耕作不行了,必须发展规模经营,今天的广汉人一样有当年那股子敢闯敢干的劲头。
正值秋收时节,记者走在广汉乡村田野间,稻田里的稻穗一片金黄色。广汉市委副书记杨方清告诉记者,现在各地都为田地撂荒问题发愁,可这种事儿在广汉却不会发生。“广汉人最珍惜土地了,别说撂荒田地,就是一些能用的河滩地,等洪水一过,也会被农民抢种上蔬菜。”杨方清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广汉基本未出现过土地撂荒现象。
珍惜土地、敢为人先的“向阳精神”,也为当地农民打开了财富之门。
短发、瘦弱、戴着黑框眼镜的黄明水走在路上,谁也想不到他是全国种粮标兵。2001年,莲山镇村民黄明水决定尝试一下,利用土地进行规模经营。
“邻村有块64亩的河滩地,承包费用每年每亩只有100元。”黄明水说,他当时就心动了,很快把土地承包下来。第一年,黄明水通过种植黄豆改善土质,虽然亏了2万元,但此后几年,他开始盈利。“一亩赚100元,我每年能赚6000多元。”
近年来,政府更加重视农业规模化发展,请专家对黄明水进行了培训,并进行了各种政策扶持。如今,黄明水已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粮食,年收入达到50余万元。而在整个广汉市,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100多户。(新华社记者 周相吉 丛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