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担在肩勇向前 宜宾屏山县全力以赴决战贫困

27.02.2015  17:39

2014年,对宜宾屏山县而言,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一年。

这一年,有574个贫困家庭住进了新房;4164个贫困人口获得了就业技能培训;有7.85万人实现劳务输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315 元;1.7万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这一年,55家市级帮扶单位协调解决各类项目23个、资金926万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却是该县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创造性推动扶贫工作的付出与成效。

层层交账 “三级责任”出新貌

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大局。”县委书记邱东林的话掷地有声,围绕这一中心,该县将全县38914人贫困对象脱贫解困任务,分年度规划、分乡村落实、分人头倒排,落实硬任务,“前三年加快推进、后两年集中攻坚”。每月,“十大扶贫促进行动”牵头县领导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交账,各乡镇党委、政府向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交账,确保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同时,将扶贫攻坚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评优选先、干部使用等挂钩。对工作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其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逗硬问责措施。

年初承诺、半年述诺、年中交诺……屏山县推行“十分之一”干部执行力评价标准,并接受“两代表一委员”及群众代表现场打分测评,排名靠后的一律通报批评并接受约谈、质询,对年初确定的年度脱贫任务超过十分之一没有完成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将从严从快实施组织调整。截至目前,全年已交账4次,测评2次,诫勉谈话13人次,通报批评25人次。

政策保障 “四大途径”激活力

这个扶贫‘种子基金’对我们来说有很有意义,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就可以搞种养业了。”“种子基金”为扶贫“造血”,书楼镇宝宁村村民骆光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扶贫工作中,该县推行脱贫目标先评后议、住房改建先评后票、转移就业先培后出、产业调整先看后干等“七先七后”工作机制,调动贫困群众内在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统筹政府、社会、市场三重扶贫资源,构建专项、行业、社会扶贫格局,整合农业、水利等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提高扶贫精准度;推进“政府+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金融机构+融资主体+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六方合作“金融扶贫惠农”新机制;推出“绿色食品贷、农业开发贷”等九大金融信贷产品,加大对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同时,通过在媒体晒出贫困户状况,搭建爱心结对帮扶平台,积极引导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参与,与贫困户建立“一对一、面对面”的帮扶关系:宜宾燕君公司结对帮扶该县29户特困户,宜宾新闻网互动宜宾论坛发起爱心帮扶贫困,成都新潮传媒集团为新市镇平宁基点校和红旗村小成功募集了316套桌椅、11个讲台、2台太阳能热水器……爱心结对帮扶成为了又一脱贫新动力。

多管齐下 “十大行动”促成果

在该县龙溪乡“晒谷新村”建设现场,238户农民集中建设的宜居宜商新住宅正一天天从蓝图走向现实……这仅仅是该县扶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县将扶贫、国土等部门年度各类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打捆使用,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可以享受多项补助政策,将每户建房补助提高到2.5万元以上;对贫困户建房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和贴息,对农房保险进行补贴;开展土地“双挂钩”和跨村、跨乡镇聚居点建设试点等工作,让贫困户建得起房、住得上好房。

多渠道就业、多途径发展产业、多举措保障……该县以“十大”脱贫促进行动为抓手,合围脱贫攻坚,让困难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化解贫困群众后顾之忧——引进宜宾市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搭建技能培训提升平台,开发公益性岗位430个,帮助贫困户430人实现就业;建立园区企业用工三分之一招用贫困对象制度,累计实现进厂务工360人,通过“先培训办证、后输出就业”模式,既扩大就业人数又增加收入;大力推进茶叶、水果、烤烟等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实施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出台贫困学生激励办法,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促进智力扶贫,累计激励资金达785万元;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创新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管理和新农合异地就医报账管理,对农村居民20种重特大疾病实施医疗救助,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何虹江 罗琦 曹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