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吐鲁番:三位维吾尔大叔的丝路生意经

09.09.2014  16:11

告别哈密,一路西行,迎着超过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团来至吐鲁番地区。昔日的西域大漠人家,如今已是桑葡良田、翠藤甜枝。在吐鲁番,记者一行先后造访三位维吾尔大叔。尽管从事的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对未来也有着各自的规划与憧憬。

沙拉木大叔:甜蜜事业的电商构想

沙拉木大叔热情招呼记者与自己和两个女儿在葡萄干摊位前合影。(摄影 李俊礼)

从坎儿井景区的出口出来,迎面见到一张年轻美好的脸庞,一位维吾尔族少女正在守着家门口的摊位叫卖葡萄干。在征得同意后,记者一行步入她家的小院,见到了她的父亲——从事葡萄干生产与销售的沙拉木大叔。

沙拉木夫妇共有三个孩子,大女儿阿瓦古丽在浙江一所高校读大三,几天后即将返校开学;二女儿买然古丽在吐鲁番当地一所高中的民族混合班读高二,课业之余帮家里卖葡萄干;小儿子沙达木则正在读初二,喜欢上网聊天,也喜欢看电视。

沙拉木大叔一家正在吃午饭,每人一盘拌饭,花花绿绿很是热闹,简单却又看得出主人烹饪的用心。沙拉木大叔招呼我们参观客房,长方形的大床上铺满民族风情的床品,精美的传统刺绣极富视觉冲击力。一间装潢得略显隆重的客房,显示出这个维吾尔家庭热情的待客之道。

跟随二女儿买然古丽登上位于院落二层的葡萄干晾房,记者不禁为维吾尔同胞的智慧所叹服。晾房为土木结构,平顶见方,四壁留有密集排列的方形花孔,木椽上设有挂架。买然古丽说,葡萄成熟后,就在这里完成晾晒、脱水的过程,在炎热的七八月份,只需要二十余天即可制成香甜可口的葡萄干。买然古丽从小就学习汉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交谈都没有问题,而日复一日的兼职“推销”也使她练就一副好口才。买然古丽说,自己将来也想像姐姐阿瓦古丽一样,去内地读书,也很想有机会去北京看看,除了天安门,还很期待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参观。说起自己的父亲,买然古丽自豪地表示,父亲是一个头脑灵活、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喜欢与诚实的人做生意。

记者再次返回沙拉木大叔的葡萄干摊位前,与他聊起他的“甜蜜事业”。沙拉木大叔介绍说,自家生产的葡萄干大部分都销售给来坎儿井观光的游客,去年纯收入在三万块钱左右。已经不止一拨游客被沙拉木家自产自销、货真价实的美味葡萄干所打动,建议他寻找网络商机,通过电子商务将葡萄干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沙拉木大叔说,如果有可靠的合作伙伴,自己十分愿意尝试把葡萄干卖到网上去。“即使不来吐鲁番,也能吃到我的葡萄干,这是好事情嘛。当然,全国人民都来吐鲁番旅游,我们更加欢迎。”沙拉木大叔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对着记者的镜头发出热情而朴实的邀请。

尼亚孜大叔:星级家访点的扩张计划

尼亚孜大叔捧出自家栽种的葡萄招待远道而来的记者。(摄影 李俊礼)

走进位于葡萄沟景区内的尼亚孜大叔家访点,记者瞬间忘却了高达四十六摄氏度的气温:高悬的葡萄架上翠意盎然,热辣阳光穿过葡萄叶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院落整齐敞亮、色彩丰富,墙壁上悬挂的多幅国内外游客的照片,显示出这个家访点的与众不同——尼亚孜?热克甫一家经营的农家乐家访点是葡萄沟第一家“五星级”家访点。

尼亚孜大叔不无自豪地介绍说,自己的家访点经营了十多年,从前的葡萄沟地广人稀,单纯的葡萄种植收入很低,销路也不广,如今开办了农家院家访点,集餐饮、住宿、采摘、观光、传统手工刺绣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游客逐年增加,收入和存款也水涨船高。

尼亚孜大叔今年六十岁,有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有的把家安在了乌鲁木齐,有的则与他一起经营葡萄沟的家访点。尼亚孜大叔说,这些年的诚信经营,已为他带来众多的回头客,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然而,尼亚孜大叔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对葡萄沟的农家院旅游前景十分看好,不久前向政府申购的一亩八分地刚刚获批,尼亚孜大叔已经在酝酿家访点的扩张计划。

尼亚孜大叔说,维吾尔人民天性热情好客,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当成自己的亲人来招待。而谈到如何招揽更多的游客时,尼亚孜大叔大方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独家经验——将家访点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印制成精美的名片,请每一位来过的游客将名片带回,介绍给亲朋好友。这种口口相传的“蒲公英式”的推广方式,为尼亚孜大叔的家访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据葡萄沟景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像尼亚孜大叔家这种规模和接待能力的家访点、农家院、民俗园,在葡萄沟还有数十家。近年来,葡萄沟景区管委会通过统一的规划和规范式管理,定期开班组织语言、礼仪、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经营者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和接待水平,得到当地农民的积极响应与参与。

临别前,尼亚孜大叔捧出香甜诱人的葡萄和西瓜,汗水与笑容在此时一同定格。

苏力坦大叔:琴师回来,都达尔还会再响

苏力坦大叔在自己的乐器摊位前打起手鼓招揽生意。(摄影 谢婷)

放心弹,质量好的很,弦断了交给我。”在吐鲁番葡萄沟景区内,维吾尔制琴师苏力坦?马木提热情地招呼着游客。

苏力坦大叔今年48岁,家传的制琴手艺至他已是第三代,店里的琴全都出自祖孙三人之手,“我还要传给下一代,让他们一边上学一边学做琴”。

苏力坦大叔的小店位于葡萄沟景区的“黄金位置”,对面就是景区演员表演的大舞台。游客们在欣赏完歌舞表演后,都会转身到小店转转。不大的店面内,堆满了热瓦普、冬不拉、都达尔、达普等少数民族乐器。中间最显眼的位置,还摆着两张有他照片的报纸。

弹起冬不拉,聊起家常话。苏力坦大叔说,自己的乐器店开了十几年,每年能有七八万元收入。今年游客少了,收入减少,政府为景区内的商户减免了工商管理费等税费,压力也减轻不少。

这把琴我花了两天时间,胡杨木做的,很结实。”说话间,苏力坦大叔拿起一把热瓦普扔到了地上,再捡起来弹奏,依然悦耳动听,“货真价实,放心买吧!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琴师回来都达尔还会再响。”正如歌中唱的一样,做了二十多年乐器生意的苏力坦大叔,对于将来的生活满怀乐观。“现在中央支持新疆的政策越来越多,新疆发展越来越快,游客会回来的,我们的生意也会好起来!”(谢婷 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