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村”变身“后劲村”

22.04.2016  13:21

 

威州茅岭穷山窝,出门只见黄泥路。只因偏僻路又远,买进卖出肩背驮。”一首老百姓民间流传的谚语道出了作为汶川县56个高半山贫困村之一的威州镇茅岭村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状况已成为了历史。

 

4月12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茅岭村,车穿行在茅岭村通村公路上,犹如观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条条平整蜿蜒的硬化公路在眼前不断延伸,把大大小小的村落连接起来……

 

走进茅岭村的村道田间,记者看见村民们在地里或培土、或浇水……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摘掉贫困的帽子,生活得更体面”是多少贫困群众的梦想。修道路、养畜禽、种果树、绿荒山……近年来,汶川县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综合提升工程和扶贫开发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实施新村扶贫,积极推进高半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和整村推进。这让茅岭村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去年,政府投入了25万元,为村里种苗木、修蓄水池,还购买了水管等配套设施。如今村里的公路和蓄水池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我们希望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村党支部书记陈友红谈起今年茅岭村的发展方向时,信心满满。

 

茅岭村地处高半山,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水果,但因当地群众不懂种植技术和管理,每年收益不大。今年,茅岭村将通过推广倡导农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新技术,让群众转变观念,向科技要效益。

 

以前老百姓不懂技术,水果也卖不到好价钱,所以我们村穷……”村民杨国民说。这两年,杨国民通过考察、学习,投资了100多万元成立了同启合作社,在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他告诉记者,茅岭村因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很适合种植水果,去年,合作社种植了100亩冬枣,今年就能见成效。今年,他们还从山东引进了最好的苹果和大樱桃品种。

 

合作社的成立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许多村民都把荒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合作社。正在地里浇水的贫困户彭春玉告诉记者:“我家的地都租出去了,我每天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天有80元的工资,没想到我在自家的土地上也能赚钱。以前全家一年收入只有2000元,今年将有望达到7000元。

 

从“后进村”到“后劲村”,茅岭村在汶川县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转换思路,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抓起,为当地农民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茅岭村只是汶川县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近年来,汶川县将坚持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总要求,对接政策,锁定目标,集中力量组织实施“脱贫攻坚综合工程”,围绕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目标,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据了解,今年,汶川县还将集中力量实施2016年“脱贫攻坚综合工程”。该项工程重点是对2016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户扶持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对2016年计划脱贫的11个贫困村培育集体经济、大力推进道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灌溉等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类项目共计13大项106小项,资金总概算为17572.3万元。

 

目前,汶川县有贫困村35个,贫困人口634户、2003人。今年计划确保700人稳定脱贫、11个贫困村“摘帽”。(巴中日报 实习记者 夏姆 记者 颜天杰 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