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限牌辟谣后一夜成真 政府损了声望百姓瘪了钱袋

28.03.2014  15:18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3月25号晚上7点,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突然宣布“限牌”政策。这种“突然袭击”的方式,据称是为了不给政策获利留空间。

但其实,在“限牌”消息发布之前,市场上就已经传闻四起,市民纷纷抢购。而政府部门则“故作矜持”,高深莫测,甚至一直在否认,给大家反复“辟谣”的印象。

结果是,一些4S店群发短信,言之凿凿,呼吁“速来购车,通宵营业”。普通百姓四处打探,一片惊惶。短短几天中,有销售商在政策的风声中赚得盆满钵满。而消费者甚至慌乱到对买的车还一头雾水就匆匆下单。

评论认为,限牌、限行,关系到治堵、治霾,本意是为公众谋福利。但是上演“半夜鸡叫”,结果却只有“双输”——政府损了声望、百姓瘪了钱袋,值得反思。

在国外,政府如何才能避免小道消息,加强自身公信力。

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当地的政策法规出台之前,有关方面要在立法机构作出充分解释,同时还要经历长时间的听证,因此,即使对最终结果并不满意,百姓还是能做到心中有数。

黄学清:在日本如果制定或修改一个政策法规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审定,尤其是关系到民生的政策,会受到社会专家、相关团体、国会等各方的问询。例如在大地震以后,东京电力公司因为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增强出现了经营困,难提出电费涨价,虽然东电在提出涨价申请的时候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但是还是受到各方的质疑。

媒体、议员们、社会团体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公布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仅是相关政府官员,东京电力公司的高层也被召到国会,被要求详细回答质疑。除了收益、还被问及到管理层的减薪数额,裁员、出售疗养地等房产地产的情况,还有为何不拍卖收藏的艺术品等等问题。

因为关系到无数企业的经营和千家万户的生活,虽然东京电力公司不是国家企业,它在运营上的变动也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如果是政府的政策要发生改变,那更是要经过长期的论证,比如消费税、国民年金的涨价都是经过了很多年的讨论,在国会上被反复提出才得以通过的。

再来看美国。在当地生活的时事评论员 杜剑锋 透露,某项法规板上钉钉之前,利益各方会展开媒体大战,因此,民众想要不知道都难。

杜剑锋:出台一定的法律法规之前,往往要经过相对比较漫长的审议过程。表决之前都要公示,而且一些相对的争论媒体也会进行广泛的报道,往往一些利益集团受益的一方会大力的宣传,如果对于受到损害的一方也会站起来极力反对。他们都会通过用媒体来作为武器,这样就不会出现类似群众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某一种对生活影响比较大的条款被迅速通过的情况。

杜剑锋说,美国的政客也存在立场180度大转弯的情况,不过,他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来自圆其说。否则,政治声望就会大打折扣。

杜剑锋:个人立场上的变化倒是有,比如某一个议员或者行政官员在一个事情上可能原来的立场是支持,过一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又会出现反对,出现这种变化。但是他必须对于自己立场的转换做出充分的说明才能过关,但往往如果一个政治人物经常在立场上总是变来变去,对他的政治声望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和负面的影响。

最后看看澳大利亚。《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 胡方 说,在当地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没有所谓的小道消息,只有正在被讨论的消息。

胡方:澳大利亚以及各个州领地政策的出台以及政府的大动作的行动之前,都会经过议会的讨论,在被议会讨论之前就已经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了。比如像是最近一直在讨论的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是否要建立第二个机场,普通民众并不是在政府决定兴建机场的时候才会知道,相反在这个项目进行论证在进行议会讨论的时候,普通民众已经对它非常的关心了,所以在澳大利亚的报道经常并不是某一些政策要出台,相反媒体报道的重点是在于对于某一样政策是否要实施,不同的议员所持的不同的态度,对这个来进行报道。

而且,在澳洲,一项政策在讨论期间,调查机构还会进行相当多的民意调查,所以,当一项新政策出台的时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是旧闻了。

胡方:像悉尼第二机场是否要建设这个话题,澳大利亚的民调机构就进行过几十次民意调查,而报纸上最近也经常会刊登的谁谁又反对这个机场建设,谁又赞同机场建设。最近好消息是新南威尔士州的州长终于点头同意愿意支持这个机场建设了,所以机场看来离真正开始建设的时间为时不远了。

所以当一条新政策出台的时候,它已经并不是一个新闻了,对于很多澳大利亚人来说,它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通过讨论之后的旧闻了,所以大家都并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这种政策而感到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