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5名截肢孩子还未找到 寻找不会停息

08.11.2013  17:29

  

  医生和黄思雨合影

  ■天府早报记者 杨丹 毛逸 摄影 方炜

  岁月更迭,关爱不息。这份5年后的温暖源自一份牵挂,一种责任。

  11月4日,早报推出“五年后的温暖”系列报道后,因地震致残的孩子们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孩子在华西医院的医护人员口中有一个共同的爱称——“乖乖”,是的,乖乖,你们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欣慰的是,他们的懂事一如既往;感动的是,他们的坚强不曾褪色。同样感动我们的,还有那些一直关心、帮助他们的新老朋友。爱的寻找不会停息,温暖会继续……

  爱的寻找,缘自一个牵挂电话

  “不知道当年的孩子过得是否还好,现在怎样了?

  寻找汶川地震中截肢的小朋友,缘起华西医院小儿外科蒋欣医生接到的一通电话,“不知道当年的孩子过得是否还好,现在怎样了?”自从接了这通电话后,这位当年为孩子们进行截肢手术的主刀医生脑海里,这个念头一直挥之不去。

  在他接触的病人中,已经有不少当年因地震致残的孩子因为生长发育太快,骨头从残端末尾顶了出来,不得不进行修整手术,可仍有一部分孩子没有音讯。他们的情况,牵动着这位曾经为他们手术的医生的心。一场爱的寻找,由此展开。

  11月初,我们跟随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和康复科的医生和护士自发组成的团队,来到了映秀以及都江堰,想通过走访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车上,从文件袋的最里层,蒋欣医生拿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女孩叫做黄思雨,是汶川地震发生后映秀小学第一个送往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救治的小伤员,“这是2009年,一次公益活动里跟她的合影。”照片里,坐在轮椅上的小思雨冲着镜头,快乐地笑着。“这是我最珍贵的一张照片。”蒋欣的声音有些哽咽,当年,黄思雨的手术是他做的。不得已的选择,让蒋欣心中隐隐作痛。然而,一年后的这次合影,孩子快乐的笑容,是照进蒋欣心中的一抹阳光。

  回城的路上,蒋欣有些激动,他用略带颤音的声音说着,“我们不能给他们完整的躯体,但我们想努力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人生”。

  感动于心,他们是我心尖的烙印

  当年打动我的是他们的懂事,如今刺痛我的仍是这份懂事

  作为华西医院的跑口记者,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参与报道了孩子们的伤情,他们是医生的牵挂,同样也是刻在我心尖上的烙印。

  尚婷,当年映秀小学最后一名从废墟中找到的幸存孩子,也是伤得最重的孩子;那个坐着轮椅在病房间穿梭的“桀骜男孩”马聪,用坚强鼓励着身边的伙伴……

  一个名字,一串故事,同样的,还有一份割舍不掉的牵挂。5年前,孩子们打动我的,是他们的懂事,5年后的寻找,刺痛我的仍是这份懂事,有时候,我真希望他们可以稍微任性一点。

  如今,15岁的尚婷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她说自己目前最大的愿望是考上都江堰市里的高中,“留给我的选择很少,好好读书是我唯一的选择。”说这话时,尚婷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而她那句“我们不想给大家添麻烦的,可是我们现在真的没有能力”却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7岁的马聪,现在就读一家职业高中,“我想早点自力更生,早点融进社会。”他坦言,自己的成长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是时候自己闯一闯了。

  不仅尚婷、马聪,其他孩子同样如此,“好好学习,把自己照顾好,是我们对帮助我们的人最好的回馈。

  温暖继续

  还有5个孩子我们仍在寻找

  四川省肢体伤残康复中心党委书记张小涪表示,今年省民政厅通过慈善总会募集了一笔资金,用于汶川地震致残人员假肢的免费更换与调整。如果孩子们有需要,他们可提供免费的假肢更换与调整服务。

  至今,13名截肢孩子中,仍有5名孩子没能联系上,他们分别是:文静 (什邡)、吴文鑫 (理县)、童忠诚(什邡)、刘依琳 (汶川)、王小伟 (绵竹)。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名医问病”公益平台与腾讯大成网联合举行的#五年后的温暖#,将继续我们的寻找活动,爱心,不会停止。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