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教学名师钟华:让美学之花开遍师大

02.11.2015  10:33

  编者按:2015年9月10日,学校隆重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会上,学校表彰了15名教学名师。他们用爱谱写青春,用心引领成长,他们被青年学生称为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夙兴夜寐、爱生心切,他们穿梭于教室、学生寝室和办公室,他们用脚丈量岁月,用关怀温暖心灵,为千千万万个师大学子,点燃了远行的希望之灯;他们用坚定理想和执着信念追逐着教育的梦想,用辛勤和汗水,深刻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者内涵,为年年岁岁的师大校园,谱写了春华秋实的旋律。我们将陆续推出第三届教学名师采访系列,号召全校教师向他们学习,希望老师们牢记使命,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曾出版个人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四项国家级、部级课题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谭佳说:“钟华教授是我走上学术道路最早的专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也正是在他的引领下,我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既是川师也是全国的第一届艺术学硕士、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苏正文说:“我走过很多高校,包括一些985高校,但是所接触的老师,像钟老师这么敬业的人在中年老师中实在太少!同时也是因为有钟华老师,我才选择川师这所学校。”

  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吴飞:“毫不含糊地说,是钟老师把我们引入文艺诗学的殿堂。他就像一盏明灯,带我们遨游学术的海洋。我读研究生三年中,钟老师就是我想成为的榜样。”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老师,竟能得到学生如此高的评价?

让爱注满每一颗心照亮每一堂课

  “每一位学生都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每一堂课都是神圣的。”这是川师大文学院教授钟华从教28年来一贯秉持的信条。在他看来,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主张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自己深挚的爱注满学生的每一颗心,照亮所讲的每一堂课。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仅是给自己的学生上课,甚至是给其他学生做辅导,钟华都会一如既往地扎实充分准备,热情讲解,耐心答疑。“只要和他探讨学术,不管你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都愿意倾囊相授。”2012级研究生吴飞说,“尽管我们不是他带的研究生,但是钟老师仍然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中,抽空帮我们十几个人修改毕业论文。甚至连错别字、英文摘要、打印格式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都一一指出。”

  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也换来了无数的硕果。钟华的学生中,在川师校内住读的1998级短线自考班尤为突出。该班共9个人,后来3人考上博士。周晓华,川师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考上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李军,川师文艺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现正攻读同专业的博士学位;汤洪,川师硕、博研究生毕业,现任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不久前在我国文学类顶级杂志《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近2万字的大块头论文。

让每个学生顺性才能成长到最好

  2011级年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王婧瑜聪明好学,作品感受力强,作为女生心思细腻缜密,喜欢并擅长探究具体问题。因此,钟华动员她做创作型文论家思想研究,后来商定题目为《重塑“传统”与拯救“荒原”——T.S.艾略特诗学思想新探》。该选题不仅顺利入选了川师大研究生优秀论文培育基金资助项目,而且其中期成果便有多篇分别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论文完成后,校内评审和答辩、在外盲审、基金项目结题中都获评“全优”。她对记者谈起此事时,感动地说:“一直以来我非常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成为钟华老师的弟子。特别感谢钟老师在学习和研究上对我的殷切指导。”

  汪尧翀同样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对哲学思想史情有独钟,喜欢挑战有深难度的大课题。当他提交《艺术处境与历史意识》的开题报告时,几乎遭来了导师组其他所有成员的担心和质疑。不少老师还开玩笑地笑着提醒道:“要做这样的题目,身体必须特别好!”可是钟华了解汪尧翀的理论基础和前期准备,对他完成这一题目有充分的信心,在一片质疑声中依然支持和鼓励他继续研究。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汪尧翀便把一篇长达25万字的高质量学位论文摆在了老师们面前!答辩会上,向来以思想敏锐深刻而要求相当严苛著称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川大博导吴兴明教授点评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让你同他们坐在一起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真是太委屈你了!”这件事至今仍是川师大文学院研究生中届届相传的“神话”!

  同为文学院研究生的吴飞笑言:“传说汪师兄曾经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少年,毕业时却依然横生皱纹“聪明绝顶”了。并且此师兄毕业后,依然醉心于学术研究,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攻读博士了。”

上他的课之前一定得吃饱

  至于教书育人,钟华一向赞同“身传重于言教”的观点。从教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这样的原则: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调课;每次上课都提前一刻钟左右到岗做准备;上课从不扯“花边”、“八卦”;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任何学生请教,总是满腔热情尽心尽力予以解答或点拨;从不提前下课,反倒经常“拖堂”,尤其是给研究生上课。因此,学生间盛传上他的课之前一定得吃饱。

  吴飞回忆道:“在临近放假的最后一次《中西文艺美学概论》课上,钟老师全凭一己之力,从黑格尔讲到叔本华,从尼采讲到马克思,从法国结构主义讲到德里达解构主义。从早上十点到下午两点,一刻都没停。在我吃过晚饭去七教上晚自习的时候,发现钟老师竟然还在给博士生上课。也就是说,钟老师几乎没有休息就连续上了九个小时的课。这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为引导同学们阅读经典的专业书籍,钟华还坚持每周二晚上7点在自己家里开读书会,其中不乏《庄子》、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类比较艰深的作品。原本计划是两个小时的课程,大家常常兴致盎然地就讨论到10点甚至11点,为了让学生在读书会中学有所得,钟老师从不吝惜自己的私人时间。

  近两年,由于文艺学专业的《中西方文论美学原著导读》、艺术学专业的《艺术学专题研究》两门课被削减成了9周的课程。规定学时结束后,正听得兴味盎然的学生们都强烈要求加课。为此,钟华两年内已为学生们义务加课36周100余节,相当于为学生们多上了两个学期的课。而且,这样的情形很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不断延续下去。对此,钟华说:“对于今后每年轮到上这两门课的学生来说,我怎好意思厚此薄彼呢?”

  作为一门思辨性很强的理论课,《美学原理》的教学当然离不开传统的讲述法。但钟华发现长时间的讲述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疲乏和厌倦。为此,他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发现将板书法和多媒体展示法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尽管板书会极大地增加他的工作量,但为了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他依然坚持了下来。

  文艺学专业研三学生李涯琪感慨地说:“即使有这么繁忙的教学工作,他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用手写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用粉笔一笔一划地写在黑板上。每堂课下来他的身上都湿透了,浑身都沾满了粉笔灰,但是他仍坚持那样写着,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他是老师,更像是父亲

  美学专业研一学生王旭默默旁听一年,辛苦奋斗考研只为了做钟华的学生。可是,选导师的那天出现了些小插曲。就在她认为自己即将名落孙山,晚上辗转难眠的时候,忐忑地给钟老师发了个短信,无关选导师,只是想让他知道,有个学生崇拜他很久了。

  就是钟华老师回的那条短信,在那样一个辗转反侧、极度沮丧的夜晚,给了一个失落无助的女生多么大的鼓励与安全感。他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她说:“小旭,别想太多,你们都是我最疼爱的孩子,真的。……你好好跟着我读书吧。” 他不仅仅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授,更像一位谆谆教诲,细心体贴的父亲。王旭感动地说:“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老师回复我的那条短信,记得他那样的语气,在很久以后回忆起来依旧十分感动。”

  钟华不仅是位会教书的老师,学生的平安与幸福,他也总是记挂在心上。

  有时候读书会时间太晚了,为确保安全,钟华还亲自送学生返校,待他们安全进入校园,他才独自返回,寒冬腊月也是如此。有一年冬天,钟华家通往学校的近路恰逢施工封闭,他便每次都绕2站公交的路程,送学生返校,然后再自己走回去,大部分时候他到家的时间都会超过12点了。

  钟华不会一味要求他的学生做出多大的成就,而是会从学生的未来出发去为他们着想。美学专业的蒋丽君在研究生毕业后想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钟华劝解说女生的首要任务是有个幸福的家,之后再慢慢学习也可以。

  一转眼已是几度春秋,钟华也不仅只是学生们的老师,他还是他们的长辈、知心朋友,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一直一直照亮在学生们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