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少数民族学员鲁甸震区救灾:军人就该冲锋在前
穿军装,大眼睛,高鼻梁,说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
在鲁甸地震灾区,有一支特别的救灾队伍——来自解放军昆明民族干部学院的30名少数民族学员。
其实,他们本没有出现在救灾名单里。8月3日下午,陆军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接到赶赴鲁甸抗震救灾的命令时,30名少数民族学员正在这里暑期实习。考虑到这些大一学生入伍才1年,缺乏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经验,团领导安排他们在营区留守。
决定一宣布,少数民族学员都急了,纷纷要求和官兵一起出发。
“5分钟内接到几十个电话,全都要求去救灾。”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员队队长张斌回忆说。
最后,22名维吾尔族、6名哈萨克族和2名蒙古族学员联名写出申请,经上级批准后,30名学员分散到战斗班排,驰援灾区。
山体崩塌、残垣断壁、大雨如注。登上军车时,年轻的维吾尔族学员玉素甫江觉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我从没救过灾。”玉素甫江说,“但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军人就该冲锋在前。”
疾进,受阻,弃车,奔袭。学员们随部队官兵冒着大雨,徒步跑进重灾区火德红镇李家山村。
“有3个孩子被埋在废墟下,快救人!”听到呼救声,玉素甫江感到热血上涌,他抡起十字镐使劲砸在滚落的山石上,哪怕震得双臂发麻,手掌很快磨出血泡。
第一个孩子找到了,已经没了气息。第二个孩子被巨石压着,已无生还可能。第三个孩子在堆积如山的废墟里根本找不到……玉素甫江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掉,身体不住地颤抖。
“没有恐惧,只有深深的悲伤。”玉素甫江说。擦干泪水,他又赶往下一处废墟搜救。
考虑到学员巴依只有18岁,四级军士长李银胜对他格外照顾。每次执行任务,总是叮嘱老兵保护好巴依:“山崖边不要让他去,拆危房时站远点……”
没想到,这个身材壮实的哈萨克族小伙子急了眼,什么任务都冲在最前面,根本不让老兵护着。
“我9岁时,家乡发生泥石流,家里的屋子全倒了,是解放军帮我们抢救物资,是村里的汉族大叔帮我们看护牛羊,是政府帮我们修起新房……”巴依说,“废墟下的群众就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只要有一线可能,我拼了命也要救出他们!”
大坪村村民刘永洪所有家当被埋,急得流眼泪。维吾尔族学员肉孜买买提在墙壁一侧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洞,钻进废墟将所有值钱的东西转移出来,自己的背部却被房顶滑落的石块砸出一大片淤青。
“这些学员虽然年轻,却能为了灾区群众舍生忘死、不知疲倦。”指挥部队救灾的某炮兵团团长陈勇说。为了救人,亚迪喀尔晕倒在废墟上,苏力塔江的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叶斯波力背群众下山时被摔得鼻青脸肿……
在4个村、10多个点位上,30名年轻学员先后搜救出幸存者9人,转移群众150多人,清理危房80余间,抢运物资400多吨,搭建帐篷280顶。
部队准备撤离时,一位老奶奶背着一大包花生赶到营地,要感谢救她的解放军。
原来,就在几天前,维吾尔族学员伊马木用了4个小时,将这位老人从山上已经坍塌的家中背到了灾区安置点。听说部队要走了,老奶奶特意挖出自家地里的花生,过来感谢他。
伊马木不收,老奶奶着了急,把花生往他衣兜里使劲塞。经过商量,大家决定收下花生,然后买些大米给老人送到家里去。
地道的乌蒙高山花生,颗颗饱满圆润,伊马木捧在手里泪光闪烁。
“我要把这些鲁甸的花生带回新疆,种在天山脚下。”伊马木说,“还要把发生在灾区的感人故事,告诉家乡的父老乡亲。”(记者刘永华、王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