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同质化泥淖破解乡村旅游“成长烦恼”

31.08.2015  14:48

  近年,依托“巴山新居”和基础设施建设,充满田园风情的乡村游,正成为巴中旅游市场的新兴增长点。据巴中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底,预计该市乡村旅游将接待游客1225万人次,收入75亿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诸多好处:增加短线旅游产品供应、扩大农民就业岗位、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反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然而,乡村旅游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遭遇“成长烦恼”: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同质化竞争、旅游产品品质偏低等。游客抱怨:“往往都是农家乐吃饭、垂钓、打牌,去过两次就没意思了。”

  究其原因,一是从产业到产品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产品创新性和差异性不足;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单一、点散面窄,未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其开发和建设。

  破解乡村旅游的“成长烦恼”,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尽快建立健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从产业、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引导扶持当地群众、特别是成功人士从事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吸引发达地区的成熟文化旅游企业开办生态旅游实体;对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要减轻经营者的负担,调动积极性,使其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多样。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打造精品线路和品牌。在生态和人文的结合上下功夫,把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瓜果畜牧等自然资源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起来,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恶性竞争。

  增加游客农事体验,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乡村旅游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是乡村意象,因此,保持乡村旅游产品的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如果说吃、住、购是乡村旅游的主要盈利点,那么“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则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重要载体。

  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素质,促进转型升级。从目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业园、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向休闲、参与、康体、娱乐等更高层的体验消费转型,向旅游产业集聚区拓展,向多业态乡村旅游拓展,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