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席慕蓉:草原是我永远的根

13.09.2014  14:30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3日电(记者连振、董璐)台湾诗人席慕蓉近日回到她的故乡内蒙古,以“永远的苏力德”为主题倾情讲述了她对草原故乡的眷恋。

     坚守

    席慕蓉今年已70岁,但依旧精神矍铄。她用纯正的蒙语向阔别多年的家乡人问好,神态谦逊,博得了满场掌声。

    苏力德意为“长矛”“旗帜”,是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神矛,是蒙古民族象征着精神力量的吉祥物。“我很关注‘苏力德’,但如今一些景区将苏力德当做招揽生意的广告标识,这是不应该的,”席慕蓉说,苏力德是蒙古族人精神文化的象征,而不是消费品。

    席慕蓉向观众展示了她在故乡拍摄的苏力德与护旗人的照片,每一张照片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怀与深深的乡愁。其中一幅照片是一位护旗人的儿子,“当时这个孩子告诉我,他长大后也会和他的父辈们一样,为蒙古族的可汗们守卫护旗。”她说。

    席慕蓉告诉记者,蒙语是她的母语,自己从小熟习蒙语,对这门语言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尽管后来用汉语写作,但我十分羡慕能用母语写作的年轻人,这种坚守民族文化本色的精神是现代社会极为欠缺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蒙古族老人面对照片饱含热泪。他说:“我们非常感谢席慕蓉先生,作为一位客居他乡的蒙古族人,她对蒙古族的真挚情感始终不变,且愿意竭尽全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其传播出去。

     和谐

    “和谐、幸福的草原是没有铁丝网的。”席慕蓉认为,草原本身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牧民、牲畜、水草缺一不可,环保也是建立在原有食物链的基础之上。和谐的草原发展与草原文化应当是各个元素相互依存的。她将整个世界比喻成人的身体,人为的、强制的割裂只会造成对我们自身的损害。

    席慕蓉从民族音乐的相通性谈及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她说,曲子中的各个音符只有相互和谐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从自我的和谐到自然的和谐、从民族间的和谐再到全人类的和谐,共通的是同一个道理。

    “民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民族都应当理解其他民族的悲伤,蒙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痛苦与磨难,汉族也是一样,他们应该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席慕蓉说。

     自由

    在讲座现场,席慕蓉邀请好友德德玛演唱了一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并跟随她的旋律轻声哼唱。而席慕蓉就是这首被广为传唱的草原歌曲的词作者。在她的眼中,透露着歌曲里所表达出的对故乡草原的无限眷恋和感激。

    尽管已年逾古稀,席慕蓉依然向往自由。她坦言,自己不想做一个“中规中矩”的老年人,也不喜欢安稳的生活,总想到处走一走。

    “我是一个燃烧着的蒙古人,草原是我永远的根,”席慕蓉笑着对记者说,虽然身体已经衰老,自己的内心中依旧燃烧着生生不息之火,回到故乡、重走草原,让她心里的这团火燃烧得更为热烈,并找到了自己的根本所在。

    谈及如何保持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她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热爱创作,就会对其一直有着饱满的热情,这种热情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当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放声歌唱,就像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自由,也在无垠的时空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位置。”席慕蓉说。(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