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教授:办大学不是办养猪场 大学生不能圈养

21.12.2013  21:25

海峡两岸通识教育专家齐聚西南财大研讨

别把通识课上成“水课

四川日报网消息(记者 江芸涵) 12月21日,2013海峡两岸通识教育研讨会在西南财大举行,来自台湾、四川、重庆等地的17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通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与会代表达成共识,高校实践通识教育不能只追求理念,一定要从本校实际出发,集中精力打造能开好的通识课,别把通识课上成了“水课”。

通识教育贵在务实。”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著名通识教育专家甘阳教授对当前中国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弊端直言不讳:停留在理念上、执行效果差、不考虑师资实际、课程门类图多图全,把通识课上成了“水课。他认为,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宜设专职的通识教师,对教师的收入和成长没有好处。通识课是减法不是加法,需要改革本科生的课程体系,砍掉那些无用的公共课。“每个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有多少拨款,有多少师资,有多少学生,有什么条件就开展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课,千万不能硬撑。

甘阳介绍了中山大学通识教育的做法,所有博士生必须当助教上通识课,学校提供教室安排一定的小班讨论,建立小而精的博雅学院(本科学制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精英教学模式)。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方面,他建议除了人文教育,还应开展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以及艺术教育等。“但是,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那就集中精力打造一门课,不能降低授课质量,不要坏了通识的名声。

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原校长龚鹏程教授介绍了南华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办大学不是办养猪场,大学生不是靠圈养从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要回到学习者本身,知识、信仰、人格塑造这些都要靠通识教育来实现。 南华是所新建高校,以“传统的中国书院”为目标,力求精致化办学,建校伊始就把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办学框架。学校师生比是1:3,课程实现了小班制,不超过15人。学校改革了导师制,全校所有教师都开通识课,都担任学生的导师,学校行政人员担任学生的副导师,这样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两位导师指导学习和生活。作为台湾第一所学生大一大二不分专业的高校,学校通识教育以经典教育为核心,人文礼乐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有劳作教育,学生当保安、清洁工也是课程。有美学教育,每个学生都会学古琴,但是不是学演奏,而是到木材厂去选做古琴的木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一把古琴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古琴的由来以及如何欣赏古琴。

研讨会上,川渝两地高校还达成了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的合作框架,通过打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地高校间通识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管理资源的聚合和共享。

【相关链接】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