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件台北馆藏张大千画作入川 为晚年思乡佳作

18.03.2014  13:08

  

  “万里江山频入梦———张大千辞世三十周年两岸纪念展”将于13日在四川博物院揭开神秘面纱。来自(台北)历史博物馆所藏的35件(套)张大千晚期精品力作将会和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的早中期张大千传世作品一起,完成勾勒一代大师的绘画艺术版图。而作为首次来到大陆的(台北)历史博物馆张大千藏品,更是备受关注,这批珍贵的藏品将于今明两天在特殊安保的护送下,抵达四川博物院的展地。

  张大千1949年末离开成都后竟一生再也无缘回乡……这批首次抵蓉的绝世珍品大部分都是张大千在异乡的怀乡之作。成都商报记者昨天下午独家连线(台北)历史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巴东教授,他更向记者首度披露张大千晚年的怀乡艺术作品和创作乡愁。

  张大千

  晚年思乡佳作首回乡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张大千晚年曾有这样的思乡情怀,抒于诗词心胸。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昨天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的张大千辞世三十周年两岸纪念展其中一个重要看点,就是在(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张大千晚期的怀乡佳作。

  “张大千一生乡情很重,在全世界游历创作,都保持着一个四川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乡音难改,哪怕跟毕加索交流,都是用的内江话。在巴黎出入上流场合的宴会、沙龙,他也是一身大褂。去敦煌临摹壁画前后,他更是对四川、成都,有了浓浓的依恋。晚年他有一首诗,提到‘看山还是故山亲’,这句话特别能说明这个行遍世界的大画家,内心的那种家园情怀。

  (台北)历史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巴东将在本周三从台北飞赴成都,参与本次大展的开幕并做张大千艺术研究的专题讲座。昨天他接受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巴东分析说,张大千抵达台湾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这也是张大千晚年作品中多次出现故园山水的原因之一。一生漂泊行旅,作画无数,但四川的山山水水依然令其难忘,如同印刻。

  此次台北方面赴蓉亮相的珍品中,《长江山水》(八开,每开11.8X38cm,1962)、《资中八胜》(八开,每开34X69cm,1956)、《峨眉山月》(45.1X37.5,纸本,现代)、《蜀江图》(上卷,45.4X1036cm,纸本,1962)、《蜀江图》(下卷,45.4X935.9cm,纸本,1962)等等重要作品都是源于对四川的乡愁而创作。比如《长江山水》和《蜀江图》,是大千先生少年时代的一种印证与追忆,在重庆求学期间就十分熟悉的长江,在张大千一生的创作中魂牵梦绕。1916年,大千随二兄善子离开重庆赴上海时,便种下了深刻的印象。家在内江的张大千,1938年后十余年间,又长住成都,均位处长江的主要支流,在航空业并不普及的年代,乘船进出长江,是他生活期间的常事。这些沿岸的风光,不单是他记忆中的故园色泽,更是一种乡愁,“隔着山的遥远是种思念,隔着水的遥远是种忧伤”,张大千一生多情,此种浓烈乡愁,令他备尝。

  而提及《资中八胜》图,则是张大千思乡的代表作,曾在巴黎、台北展出。这次首度回到四川展出,更是极为难得。

  《长江山水》是大千先生少年时代的一种印证与追忆,在重庆求学期间就十分熟悉的长江,在张大千一生的创作中魂牵梦绕。1916年,大千随二兄善子离开重庆赴上海时,便种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航空业并不普及的年代,乘船进出长江,是张大千生活期间的常事。这些沿岸的风光,不单是他记忆中的故园色泽,更是一种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