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再掀热潮 “成都造”欲分百亿市场一杯羹

18.04.2014  11:59

□本报记者 张岚

谷歌眼镜的发售,重新点燃全球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热情。

美国东部时间4月15日上午9点,谷歌公司开放仅24小时的网上购买。1500美元再加税,要提供美国境内邮寄地址——对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科技“发烧友”,这些略显复杂、繁琐的条件和程序,丝毫不能影响,反而不断推高了他们的热情——仅在几个小时之内,白色款就宣告售罄。“谷歌眼镜再加上预计年内面世的苹果智能手表,将极大地推动业界对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和投入。”4月16日,国内首批涉足可穿戴设备的成都咕咚网创始人申波,飞往深圳,洽谈新的合作项目。

  A 业界龙头纷纷布局 国内市场预估超百亿元

3月初,咕咚网对外透露,获得来自深创投、中信资本创投的B轮融资1000万美元。之后,上市公司力源信息发布公告,称已与咕咚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可穿戴软硬件产品、芯片销售等方面展开合作。力源信息股票随即涨停,不得不再发公告“降温”。

可穿戴之火,可见一斑。这把“”,自年初就开始熊熊燃烧。不论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CES),还是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可穿戴设备始终站在展台中心,赚尽眼球。国内,百度、中兴、华为、360等重量级企业都已开始布局;放眼全球,除了Pebble、Fitbit等一批明星创业公司外,三星、谷歌、英特尔、高通、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在大举进入。可穿戴设备重磅产品接连面市,有望再掀行业热潮。

知名研究机构IDC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世界范围内将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是2013年的3倍。从现在到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78.4%,届时全世界将有1.119亿个可穿戴设备在运行。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传感器技术、大数据、云服务、移动计算和低能耗无线连接技术的进步,作为数据入口的可穿戴设备,其兴起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相辅相成,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让用户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生活。艾媒咨询的研究预测: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B “成都造”有成型产品 但成熟度待提高

被称为移动互联网“第四城”的成都,也希望及时跟进,占据一席之地。

2012年发布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意见》称,到2017年将引进和培育上千家移动互联网企业,达到2000亿元产业规模。其基础,就是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等硬件研发制造。

2010年就发布了第一批可穿戴产品,咕咚网几乎与国外产品保持了同步。除了主打“24小时运动监测”、“睡眠质量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手环,该公司还有智能体重秤、心率带等产品。目前有超过1000万用户,其中70%分布在沿海城市,仅今年目前收到的手环订单,就已经超过30万个。

成都还有些拿得出手的产品:

铭科网络研发的“可穿戴动态心电仪”,跟手机一样大,通过蓝牙无线传输,可以诊断分析多种疾病,并可在手机上显示心电图。

有形科技团队的“信息滴管”,用户可用这款智能触控笔在屏幕上抓取照片、文字等数据,并直接传送到手机等带有触摸屏的设备。

4月16日,在国内最大的众筹平台——点名时间,成都云创新科技发起的Cool Gym智能减肥激励器,被放在网站首页推荐位置,该项目一经上线就筹到了80%的启动资金。“软件跟移动互联网离得更近。做软硬结合的产品,成都有优势。”在成都高新移动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张正刚看来,可穿戴设备本质是一种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电子消费品,成都企业及时地嗅到一些前沿信息,起步较早。

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无论是元器件采购,还是工业设计,我们这种创业型公司都不擅长。”申波认为,在电子消费品产业链的成熟度、协作性和完整度方面,成都跟沿海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咕咚网将致力于可穿戴式运动健康设备服务平台及用户社区的整合和发展。“目前成都从事可穿戴设备的企业,不到10家。”张正刚觉得,成都的企业可以跟深圳等沿海城市联合推出产品,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政府也可以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地区之间的产业链合作。可穿戴设备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