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美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35年后再出发

08.01.2014  23:42

新华网上海1月8日电(记者许晓青 吕冬吴霞)“中国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可能从没喝过可口可乐,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汽水事业依然是我们要在华大力发展的方向。

1月8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之一,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上海低调迎来“重返中国内地市场35周年”纪念日。可口可乐公司大中华区及韩国区董事长鲁大卫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区总部对记者说,“中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很大的、全面的改革开放,可口可乐也在思考,新的35年在中国应该扮演的角色”。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几乎就在同时,可口可乐特派代表、美籍华人李励生正在北京与中粮集团紧张磋商合资建设装瓶厂的规划。当月,双方达成了在北京五里店建造“新中国第一条可口可乐装瓶流水线”的协议。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在中国内地尚未全面掌握可口可乐生产技术的情况下,这种冒着气泡的棕褐色液体被装进玻璃瓶,坐着火车从香港经广州抵达北京。首批一共3000箱,通过“寄售”的形式,逐步进入外事接待场所和旅游景点。这被视为中美经贸往来的一个历史性标志。

时隔35年,美国和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前不久披露,2013年,中美两国双向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

作为可口可乐首任中国区总裁,李励生向记者回忆:上世纪80年代,重返中国内地初期,可口可乐依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政治意涵”的饮料,是“资本主义的象征”,但后来人们很快发现,这种低成本、本土化生产的日用消费品,不仅可以解决工人就业,还可以创造外汇、改善旅游环境,甚至逐步提升中国同行的技术水平。

不过,35年过去,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成本不断上升等一些新的挑战。

与许多外企一样,可口可乐也面临强劲的中国对手。“我们注意到,我们的身边有娃哈哈、康师傅、统一、露露等各种本土饮料品牌,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很出色,而新的35年,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鲁大卫说。

前不久,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鲁大卫说:“作为一家全球性的饮料企业,可口可乐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读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透露,抱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口可乐也开始在中国改变自己,比如“起用中国人研发中国人自己喜爱的饮料,研发环保包装和新型冷藏技术,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饮料标识,把公司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拿来中国分享等”。

根据可口可乐对华投资计划,自2012年始,公司3年内计划在中国市场增资40亿美元。2014年,这一计划将全部落实完成。届时,自1979年重返中国内地市场后,可口可乐系统累计将实现在华投资90亿美元。

来自上海美国商会的报告说,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依然信心十足,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强劲的消费支出以及二三线城市的稳步发展。

报告认为,中国依然是美国企业的首要投资目的地,超过五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投资首选”。48%的受访企业称,他们计划在中国增加全球性投资。(参与采写:实习生杜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