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20只蓝筹现身大宗交易 机构资金入市明显

11.09.2014  10:06

8月份QFII新开22个A股账户 多路机构资金入市特征明显

RQFII新开42个账户、企业年金新开29个、保险新开8个、信托新开282个

社保基金在连续两个月开立A股账户之后,8月份按兵不动了。不过,QFII等其他机构的开户热情依然不减。

来自中国结算10日公布的统计月报显示,8月份,QFII在沪深两市分别新开了11个账户。而这也是QFII连续32个月新开A股账户。至此,QFII新开A股账户总数达到了751个,其中,151个账户为今年以来新开。

随着沪港通的日渐临近,种种迹显示,海外资金正在全面加速布局A股。而早在今年二季度,QFII资金就大举增持了A股蓝筹股,又一次成功实现“抄底”A股。

而在A股市场,QFII的持仓变化则一直被视为外资对A股的态度。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末QFII重仓的流通股持仓总股数从一季度末的77.73亿股增加到83.67亿股,持仓总市值则从914亿元增加到973亿元。

同时,从投资方向来看,二季度QFII的投资主要以银行、食品饮料、医药和家电等行业为主,明显增持蓝筹股。而在QFII的十大重仓股中,就有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5大银行,占据“半壁江山”。

市场人士表示,QFII在二季度出现大幅增持的操作,显示其对2014年第三季度的市场态度十分乐观。

一边是QFII看好A股,不断开立A股账户,另一边是QFII的额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8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向9家机构新批了QFII额度总计18.5亿美元,QFII累计批准额度已达596.74亿美元。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8月份RQFII新开42个账户,企业年金新开29个账户,保险新开8个账户,信托新开282个账户,证券公司自营新开8个账户,证券公司集合理财新开129个账户,证券投资基金新开134个账户,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产品新开459个账户。

此外,数据显示,8月份沪深两市合计日均新开A股账户数为30576户。其中,沪市平均每日新开A股账户数为15347户,环比增加3829户,增幅为33.24%;深市平均每日新开A股账户数为15229 户,环比增加3760户,增幅为32.78%。两市合计日均基金开户数为25831户,环比增加了13.05%。截至8月末,沪深股票账户数合计为17861.32万户,其中A股账户17606.52万户,B股账户254.8万户,剔除休眠账户4237.68万户,有效账户为13623.64 万户。

从是否参与二级市场集中交易的角度看,4743.06万户近一年内参与了二级市场交易,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35.48%,较上月上升了0.44个百分点;未参与交易的A股有效账户8625.6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64.52%,较上月下降了0.44个百分点。参与交易的A股有效账户中,七成期末持有证券,三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证券。未参与交易的账户中,近八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证券。

上月沪深两市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为2479.21万户,较7月份增加了271.68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数13368.66万户的18.54%,较上月上升了1.95个百分点。(证券日报)

逾20只蓝筹现身大宗交易 瑞银上海营业部通吃

近期,随着沪深两市连续走强,个股炒作风起云涌。在此背景下,大宗交易平台也骤然升温,交易笔数不断增加。昨日(9月10日),两市共计有69只个股亮相大宗交易,其中沪市23只、深市46只。

在如此众多的交易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和海通证券国际部之间的交易无疑最引人注目,后者甩卖工商银行(601398)、中国平安(601318)等10多只蓝筹股,前者则全部照单签收。

大宗交易数据显示,昨日,包括伊利股份、中国建筑、中信证券、招商银行等18只沪市权重股,被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全部收入囊中,其筹码均来自于海通证券国际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双方交易涉及个股众多,但成交量却相当小,且集中于金融类个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后注意到,18笔交易合计仅成交776.38万股,成交总金额仅为5651.81万元。一般而言,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的交易很可能出现溢价或者折价现象,但双方的交易几乎与市价持平。

除此之外,属于深交所的平安银行、万科A、京东方A等个股也集体现身大宗交易平台,三者卖方均为机构席位,而其接盘方依旧是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

与沪市个股类似的是,上述3笔交易成交量均不高,万科A以35.51万股位居榜首,京东方A与平安银行紧随其后,分别成交30.51万股和20.47万股,交易无过多溢价与折价现象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与海通证券国际部交易活跃,且历来被外界认为是“QFII大本营”。

早在今年7月,宝钢股份、大秦铁路、工商银行等50余只蓝筹股同时出现大宗交易,而这些个股的买卖方营业部均为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证券营业部。(每日经济新闻)

沪港通掘金蓝筹估值差和稀缺性

近十余年以来,A 股始终没有走出震荡下跌的格局,尤其以大盘蓝筹股表现更差。相对于2000 年初,全部A股市盈率下跌79%,上证50市盈率下跌89%。从国际比较来看,A股估值也远低于其他国家。虽然部分大盘蓝筹行业盈利质量较好,但是目前的估值比2008年最低点还有所下降,例如银行、建筑、石油石化在2008 年低点市净率分别大约为1.98 倍、2.04 倍与2.41 倍,而目前仅为0.9 倍、1.02 倍与1.25 倍。估值持续下跌,完全抵消了盈利增长。而且从交易活跃度来看,大盘蓝筹股的换手率远远低于创业板。

A 股大盘蓝筹股估值持续下跌,难以走出颓势,从根本上来看还是A 股缺乏价值投资理念。业绩质量好,低估值的股票依然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方面,这固然与内地资本市场制度性因素相关,例如IPO、回购、分红制度等等。从现金回报对比来看(现金分红=融资+印花税+手续费-分红-回购),A 股相对于港股IPO 需求大、分红较低、回购极少,过去5年(2009-2013 年)A 股年均回报-2013 亿元,而港股年均回报4530 亿港币,正是因为负的现金回报,A 股投资者更乐意博取短期价格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而不重视上市公司的长期回报。

另一方面,投资者结构失衡也是价值投资理念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A 股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近81%,而香港则以机构投资者占主导,交易占比61%,其中41%为海外机构投资者,且大部分来自于成熟市场,英美两国即占25%。

沪港通有助于A股市场国际化,直接改善A 股投资者结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树立A 股价值投资理念,帮助重新建立大盘蓝筹股估值纠偏机制。

相对于A 股投资者,香港投资者更为偏好于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价值蓝筹股,且持股时间更长。因此,沪港通开通的目的除了人民币国际化,更是改善A 股投资者结构、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建立A 股估值纠偏机制的良好方式之一。通过对比四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1)自2001 年以来,代表香港中资股的MSCI 中国价值指数表现远远好于MSCI 中国成长指数,而相同时间窗口,代表A 股的MSCI A 股价值指数与MSCI A 股成长指数表现相仿。

(2)自2005 年以来,A 股大盘股相对于小盘股的表现(中证100/中证500)远远差于港股大盘股相对于小盘股表现(恒生大型股指数/恒生小型股指数)。

(3)A 股市场的高分红股(上证红利指数)的表现远远弱于港股市场的高分红股(恒生高股息率指数)。

(4)香港投资者持股时间相对于A 股投资者更长,联交所的换手率远远低于上交所与深交所换手率。上交所2003 年至2014 年平均月换手率为138%,深交所平均月换手率高达249%,而联交所平均月换手率仅在62%。

为了分析沪港通的推出能否提振A 股大盘蓝筹股,从而对A 股总体产生正面影响,我们从结构、估值等角度来分析资金可能的进出状况。

从结构来看,此次放开的上证180 指数成分股、上证380 指数成分股与A+H 股票以大盘蓝筹股和港股稀缺的消费类为主,符合香港投资者的投资偏好。银行、能源、资本货物、原材料、保险与运输等板块占比最高,流通市值占比总和约为73%。其次为香港中资股中较为稀缺的医药与食品饮料行业,两者占比合计6.6%,而对应H 股中仅占比1.6%。

从估值水平来看,A 股估值水平显著低于H 股。放开的A 股股票池中银行、能源、保险、运输板块、食品饮料与医药H 股对应板块分别折价30%、32%、36%、41%、55%与14%。

总体来看,沪港通开通之后短期对大盘蓝筹股等权重板块有提振作用,利好大盘,但是中长期对股指影响偏中性。一方面,此次放开的A 股股票池以香港投资者喜好的价值蓝筹股与H 股稀缺的消费类板块为主,且权重板块的A 股估值显著低于H 股估值。短期来看,A股与H 股的估值收敛有助于提振A 股权重板块,总体对A 股利好。但是另一方面,A 股的股息率普遍低于H 股,这不利于吸引部分偏好获取固定收益的长线机构投资者,例如保险与养老金等。因此,中长期来看,沪港通的开通对于A 股总体影响偏中性。大盘蓝筹股能否受到持续推动从根本上还需要看资本市场制度性的变革、经济预期的改善等等。

从行业分析来看,传统蓝筹股具备估值优势,大消费龙头更具稀缺性。对比放开的A 股与H 股,A 股估值优势主要集中在银行、汽车、公用事业、交运、食品饮料等行业。从稀缺性角度看,A 股在零售、食品饮料、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电)、消费服务(旅游)、原材料、资本品、公用事业、医药等行业的数量显著超过H 股,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标的。此外,在这些行业中,考虑到港股投资者对高净资产收益率及稳健成长的投资偏好,对于港股投资者而言,食品饮料、医药、公用事业、家电、乘用车等行业的标的稀缺性较为显著。(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