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清教徒才能拯救管理?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指美国的第一批欧洲移民。其精神内涵包括: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结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历亲为的技师精神;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这种精神最早体现在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成功开创,随后被用于开创现代企业。霍博兄弟在深入考察了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性后指出,正是清教徒宗教信仰中的精神实质,让曾经是荒蛮大陆的北美成为全世界顶礼膜拜的经济繁荣中心。
为何要“回归”
但是,到弗雷德里克·泰勒开创了以量化数据考核的科学管理后,商业的实践者与管理者逐渐对数字迷恋不已,并最终落入了量化考核的陷阱——一切以体现在纸面上的数据为准绳,不顾实际地追求利润激增、成本削减,以求得无上荣耀与丰厚回报。世界500强企业世通和安然等就是因数字造假而轰然倒塌。
可怕的是,这样的“数字崇拜”现象甚至超越了企业管理领域,NASA的航空航天管理、教育领域、医院系统等,均告“沦陷”。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则是这种“数字游戏”带来的恶果的最疯狂体现。由此,出于对美国商业未来的担心,霍博兄弟提出了震耳发聩的警告,并呼吁企业管理者回归“清教徒精神”。
不妥之处
“只有清教徒才能拯救管理”的说法未免有点夸大其辞。原因如下:
其一,现代大型企业的出现和科技的多样化迅猛发展使得通才式、亲历亲为的管理者成为不可能。以量化管理为最主要特征的科学管理还是有其自身价值的,不能绝对化地一棍子打死。而其所要厘正的就是要从对数字数据的过分迷恋中摆脱出来。同时,企业各级高管一定要放下身段,深入现场,推崇“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不要坐在办公室里听“来自纸面上的炮声”。
其二,所谓“清教徒精神”其实并非只是宗教独有。诸如中国先贤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量入为出”等均与“清教徒精神”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如此,我们也决不要低估霍博兄弟警世明言的价值。因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沟通方式、营销策略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日渐明显的趋势则是,组织将日渐走向小型化,甚至是碎片化。这样,推崇决策者与执行者合一,亲历亲为的“清教徒精神”将再一次与社会同步,迎来一个新的管理黄金时代。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教徒精神也许正是一个明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