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投放40-50只大熊猫开展野化放归研究
11月6日,大熊猫“张想”放归野外,吸引无数熊猫迷的目光。11月7日,从国家林业局在成都召开的大熊猫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再传喜讯,“张想”在未来将有更多伙伴:成都将投放40-50只大熊猫开展野化放归研究,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开展单个幼仔野化放归、怀孕熊猫野外产仔等大熊猫野化放归新尝试。
随着大熊猫人工繁殖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5年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种群数量翻番,已繁殖成活大熊猫128只;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也迅速壮大。大熊猫保护国际研讨会透出信息,今后大熊猫保护工作重点将从繁殖数量,转向培训圈养大熊猫反哺野生种群。
四川省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从2006年4月28日开始,大熊猫“祥祥”经过3年野化训练后,放归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臭水沟区域的山林中,成为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遗憾的是,2007年2月,“祥祥”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下致死。2012年和2013年,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又向雅安市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先后放归圈养大熊猫“淘淘”和“张想”,目前两只大熊猫在野外生活正常。
2012年1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都江堰建设大熊猫野放研究中心一期工程竣工,6只大熊猫作为成都市首批野化研究个体,在这里进行野化训练。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计划投资3亿元,逐步在都江堰大熊猫野放研究中心投放40-50只大熊猫,进行科学系统的野放过渡研究。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在会上透露,该中心将逐步把“母兽带仔野化培训”引入九寨沟、神农架等大熊猫栖息地,开展更多模式的野化尝试,如让单个熊猫幼仔野化放归,直接放归怀孕熊猫并在野外产仔等。
据国家林业局张德辉介绍,我国新的大熊猫保护规划将增加大熊猫栖息地,从目前的280万公顷增加到更大面积,打通大熊猫迁徙廊道,把栖息地相互隔离的小种群从目前的30个减少到12个,逐步使野外大熊猫种群达到2000只以上。
延伸阅读
大熊猫野化训练揭秘
专家称,野化大熊猫的生长发育、爬树能力、方向确定、对天敌的警惕性等都比圈养的好得多
圈养大熊猫怎样进行野化训练,从小“饭来张口”的他们能适应野外生活吗?
“野化训练中的熊猫幼仔在生长发育、爬树能力、方向确定、对天敌的警惕性以及栖息地利用方面,都比圈养大熊猫好得多。”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介绍大熊猫“淘淘”和“张想”野化放归进展时说。
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在卧龙的开放性野化培训圈中,熊猫妈妈教会幼仔爬树、吃食、找栖息地等生存本领。“淘淘”和“张想”在野化训练中表现出很多共性,比如4月龄前,他们都很依赖母亲;4月龄学会上树后,他们大部分时间待在树上休息;14月龄后,他们喜欢跟着妈妈进竹林,吃食时间变长,在树上休息的时间变短。
对黑熊、金钱豹等天敌的粪便,“淘淘”和“张想”有天生的危险识别能力,会有喷鼻涕、喷唾液等害怕的表现。他们都不喜与人亲近,人靠近时均快速逃离。“这些习性已很接近野生大熊猫。”张和民说。
野化训练中也发现不少怪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张想”进食和吃奶时间短,而“淘淘”却很长。专家初步估计,这与他们妈妈的身体有关,“张想”的妈比“淘淘”的妈身体好、乳汁多,因此“张想”奶足体壮、断奶较早。
另一个怪现象是,17月龄后,他们都不明原因地增加饮水频次,研究人员估计是竹子含水量降低导致。听野外音频还发现,“淘淘”和“张想”在6月龄时突然爱叫,后来又出现抓痒声音。张和民认为,可能是受野外出现的旱蚂蟥或寄生虫等影响,且对熊猫幼仔的影响更大。
“淘淘”和“张想”吃竹笋到22月龄时,体重都显著增加,但随着竹笋消失,体重又下降到40公斤左右。“说明吃竹笋对熊猫发育和母熊猫怀孕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认为,熊猫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吃竹笋属于生殖迁徙。”张和民认为,“淘淘”和“张想”在野外的生长发育曲线总体与圈养大熊猫相似,甚至生长发育得更好。(记者 刘宇男)
野化大熊猫档案
①“淘淘”,雄性,今年3岁,是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熊猫宝宝。“淘淘”出生后,跟妈妈“草草”一起在卧龙野化培训圈生活了26个月,良好地适应了野外环境。2012年10月11日,“淘淘”被放归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②“张想”,雌性,今年2岁,在野化培训圈出生,跟随母亲“张卡”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生活,能适应野外环境,身体健康。2013年11月6日,“张想”在经过26个月野化训练后,正式放归栗子坪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