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翁养生9年只为身后捐器官 被撞为护肝肾拒用药
编辑有话说
如果,生命不单属于自己
小时候,父母总会告诉我们:要爱惜身体,因为生命是自己的。于是,我们享受青春,放纵自我。
当我们为人父母,听到孩子呱呱坠地第一次哭啼时,周围人告诉我们,要保重身体,因为你已不再属于你一个人。于是,我们每天加强运动,调理饮食,生怕有个闪失。
生命像一个容器,需要用爱心与责任来灌注,才会充实,才有意义。对于家庭,我们大都能够坦然地扛起这份责任,因为家是我们的归宿,孩子是我们的延续。但面对社会这个大家庭,我们却经常显得怯懦。
就在我们惶恐时,八旬老人李永春却在垂垂暮年,为我们点燃了人间大爱的生命之光。李永春老人,养生九年,并非单纯的延年益寿,而是为了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去帮助他人。
老人的执着,让我们自惭形秽。老人的行动,更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在82岁老人李永春的身上,这种爱心,正在不断酝酿发酵。18年前,意外跌伤被陌生人救起后,老人决定以力所能及的行动传递温暖;9年前,他力排众议,执意遗体捐献,为此积极养生,保护脏器。前不久,李永春因车祸受伤,为护肝肾怕影响捐献,老人甚至一度拒绝用药……
面对一直持否定态度的家人,老人最终用爱心与执着打动了他们,签字同意捐献器官和遗体。这位“全捐爷爷”的无私不仅感动了家人,甚至还有人自愿加入了无偿捐献登记的队伍。
爱心历程
18年前被救助
坚定老人爱心接力
昨日,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病房里的李永春老人,全身插满了各种治疗仪器,已经不能开口说话。“爸爸,你好点没……”对于女儿李晓冬的问候,李永春老人只能以眨眼睛回应。但当谈到器官、遗体无偿捐献时,老人却变得很激动。“是不是愿意捐献?”对于这一问题,李爷爷不再以眨眼回应,而是换成了点头,虽然动作很是吃力但却异常坚定。
李晓冬说:“父亲是陕西人,17岁投考了军校,毕业后留在成都当教官。1958年,他随部队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投身支援北大荒建设,直到1999年,才和母亲黄崇玉一同回到成都养老。”退休后,64岁的李永春在一次晨练中不慎踩滑摔倒。腿部的剧烈疼痛和凛冽的寒风,让他动弹不得。正在感觉有些绝望的时候,有位过路人发现了他,赶紧找来辆平板三轮车,将受伤的老人抬上车送回了家。
“10多年前的那次受助,让本来就心地善良的爸爸更受触动,更坚定了他对于无私奉献的热忱。”李晓冬说,当时那位路人的帮忙对父亲来说,真的是比雪中送炭还珍贵,让他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他想把这样的爱心传下去,就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在做这事,比如常常给有困难的人送米、捐钱。”回成都后,老人的爱心行为从未间断,成为亲友、邻里间出了名的“爱心人士”。
9年自修养生术
只为身后能捐器官
9年前,李永春第一次向家人提出了身后无偿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父亲说他年纪大了,也没有更多精力做更多事情回馈社会,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器官捐出去救人”。
自提出想法以后,老人更加重视身体保健,希望到最后留下可以帮助别人的脏器。为了防止发生“三高”,李永春的饮食都是以清淡的为主;此外,还买来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保健书籍阅读。这笔花费对于平日里连新衣服都舍不得添置的老人来说,不算是个小数目,但却从不手软。
在老人家里,翻开老人床头旁的书籍,书页上留下了老人密密麻麻记下的笔记,除了勾画重要章节还另外加有书签。“这么多年下来都快变成‘医生’了,每天都会分时段按摩穴位做保健。”黄崇玉说,几年的坚持,老伴儿的身体比同龄人更为健康,除了18年前那次摔倒让腿有些行动不便外,其他的各个器官检查下来都没问题,“眼睛比很多年轻人都好很多,看药瓶上那些小字都不用戴眼镜。”作为“养生达人”,李永春还常常用自己总结下来的按摩方法,帮亲友解决一些小病痛。
意外被撞伤
为护肝肾一度拒绝用药
去年冬至,去买菜的李永春不慎被一辆电瓶车撞倒,撞人者当下就逃跑了。被家人送到医院后,发现右腿有骨折,之后一直在接受治疗。
“目前老人意识还算清醒,但无法开口说话。”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秦艺珍称,李永春右侧股骨骨折一直没有康复,9天前又因为重型肺炎,并引发感染性休克被送入医院,病情危重。
虽然病情已经威胁到生命,但李永春对于器官、遗体捐献一事却从未忘记,也没有因为被电瓶车撞倒而改变。“这事对他来说,甚至可以比命还重要。”李晓冬说,因为担心药物对肝脏、肾脏造成伤害,父亲甚至一度拒绝用药,剧烈的疼痛都是在硬抗,“他就是怕器官坏了,最后不能捐出去救人。”
看着如此坚持捐献的李永春,他的妻子和女儿最终在前日完成了《成都市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的填写。家人表示,除了角膜等可用器官无偿捐献用于移植外,遗体将会捐给成都医学院用于研究。
对话家属
潜移默化
9年时间渗透家人思想
黄崇玉、李晓冬母女第一次正式听李永春提出捐献器官、遗体,直言被“惊呆”了,“他帮人这些我们都看惯了,但听他说想身后捐器官时,还是被吓了一跳。”碍于中国人传统观念,家人断然否决了这个提议,“辛苦了一辈子,到去世时还要再挨几刀取器官,最后遗体都捐出去,这跟把他‘丢了’有啥区别?肯定不能接受!”
现在谈起病情已经不容乐观的父亲,李晓冬异常难过,泛红的眼眶几次蓄满泪水,“如果不是当事人,很难体会到那种心痛,我和妈妈感觉都快崩溃了!”如此心痛不舍,又怎么会最终同意全部捐献?“看着亲人受苦谁都不忍心,但这事对父亲来说,是最大的追求,我们是在尽力帮他完成。”李晓冬说,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老人都不是以强烈的手段让人接受捐献的意愿,而是一直用自己的坚持,对家人的思想进行渗透,“比如为了捐器官研究养生保健保护身体,这些都是在慢慢让我们接受。到最后也就慢慢看开了,支持他的行为。”
因为器官在捐献者去世后的活度只能保持几小时,为了不耽误最终的移植,李晓冬专门赶在日前办完了所有手续。
深受感动
3位家人与老人“同行”
“是对的事情,我们就会支持。”黄崇玉说。李永春这样的坚持,不仅赢得了至亲的支持,还带动了一次更大范围的爱心传递。“全捐爷爷”李永春让身边的亲友也是倍加感动,目前已经有包括小姨子、侄女婿等3位家属表示将在身后捐献器官或遗体,其中一人已经办理相关手续。
“姐夫做的这些,让一路看来的我们有了很多新感受。人生在世本来就应当互相帮助,如果去世后都还能帮人,又何苦不去帮呢?”李永春的小姨子认为,最终实现捐献,就像灵魂和细胞仍旧在世上“活着”。
科学解析
能否移植
需依据器官质量判断
角膜最有望
“全捐爷爷”虽然一直以各种方式保持自体健康,不过也毕竟是耄耋之年,究竟有无可能实现器官移植呢?
“我国目前器官捐献志愿者还是遭遇交通意外和脑死亡等病人居多,平均年龄较低。”不过,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洪吉表示,这并不代表年过八旬的老人不能捐献,而是必须依据最终对器官质量的评估决定。他认为,至少老人的角膜可用于移植,“我在国外时,了解到还有90多岁的供体器官移植成功案例。”
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吴铮铮解释说,角膜的透明性是评估其能否用于角膜移植的重要指标。通常随着人体的衰老,角膜内皮细胞会逐渐减少,导致其透明性下降,“但如果他眼部没有其他疾病,而且角膜透明性还不错的话,还是可以用于移植。”
相关链接>>>
英国83岁老人成功捐肾救人
据报道,2012年83岁的尼古拉斯·克雷斯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医生成功地将克雷斯的一个肾移植到一名患者身上。医生称,虽然克雷斯年龄比较大,但其肾的机能依然良好,与年龄为40岁的人相仿。
成都晚报记者李诗敏实习生薛欢报道
原标题:八旬老翁养生九年 只为“献身”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