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凤古镇收集遗忘民谣 打造观音文化之乡

29.05.2014  18:45

  

            龙凤古镇的呙凉粉,无疑成为了遂宁本土小吃的“风向标”。(冉茂君摄)

                    川剧亮相古镇,让古镇更具内涵。(刘志林摄)

                旌旗招展,大红灯笼高挂,这座古城散发出淡淡的典雅。(袁政摄)

  “没有想到在童年才能听到的歌谣,今天在这里能够重新听到。”5月24日,67岁的遂宁市民陈福来在龙凤古镇玩耍时,听到孩子们吟唱的童谣时,也跟着哼唱了起来。

  有骨架没文化,景区缺乏文化灵魂,是新兴古镇的流行病。如何避免古镇“失魂”,龙凤古镇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掘本土文化,将古镇发展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收集和整理被人们遗忘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体系。

  龙凤古镇开业后不久,65岁的夏海全就带着自己的家传绝学在这里“定居”了。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氏风车”的第5代传人,由于缺乏合适的传统手工玩具销售地点,曾常年游走于沿海城市,风车销售也主要面向外地。

  “龙凤古镇对本土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尊重,是我这种老艺人回归的重要原因。”夏海全说,龙凤古镇这片本土文化“自留地”,让他找到了作为传统手艺人的文化归属感。除了本土手工艺术纷纷回归,遂宁传承千百年、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文化也在这里发酵,形成醉人的文化“美酒”。

  “收集整理文化传统是件很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但为了保护遂宁人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样的事情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80岁的遂宁市本土文化“牛人”刘伯均介绍,遂宁被称为“观音文化之乡”,并非空穴来风。遂宁民间不仅流传着许多姊妹观音的传说、民谣,还形成了一年三拜观音,以及祭奠观音父亲妙庄王的抬圣架等独特文化仪式。但时至今日,这些文化传统几近消亡。

  “我们一直致力于本土的文化碎片进行整理、丰富和完善,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让龙凤古镇不仅有血有肉,还有灵魂。”龙凤古镇党工委书记李戈亮说,龙凤古镇依托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和沉积千年的文化底蕴,以古西汉妙庄王城“一座千年的兴宁古都、一段永恒的龙凤良缘、一个美丽的妙善传奇、一方吉祥的观音圣地”为文化脉络,突出古镇“自在闲适、安逸和谐、喜庆吉祥”的内涵,全力打造“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吉祥祈福圣地。也正是由于由于龙凤古镇神形兼备的文化特质,使景区成为遂宁首个国家4A级特色旅游古镇景区。

   锐评:

   传统文化

   不能干瘪得只剩“符号”

  曾几何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西方舶来文化对我们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中华文化根系何方。不少人将这些归罪于现代的年轻人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哈韩亲日效法西方的情节严重。

  说起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即使时至今日中国强国地位已经日益严重,还有不少人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反思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已经简化得只剩下文字符号。缺乏文化内涵支撑,虽然骨架没有血肉的传统文化,如何让年轻人爱得起来。

  龙凤古镇在传承文化过程中,不仅不做“减法”,反而多做“加法”,深挖本地文化遗存,对民歌、民谣、民间传说进行整理丰富,肥沃了本土传统文化的存在土壤。并通过创新方式,将传统文化进行实景再现,让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符号,更是可触摸可品味的现实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