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羌韵展风采 羌文化展演进校园

08.05.2014  19:30

   四川在线—绵阳频道讯 (实习记者 谭菲)今(8)日上午,由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新闻宣传局、绵阳市社科联、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普及基地和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羌风、羌韵、羌魂——羌文化展演活动”在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广场成功举行。

  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均、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王媛媛、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涂绪谋教授、四川省社科联科普部部长杨德志、绵阳市社科联主席何季德、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魏富祥等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羌族人民最朴实的表演让羌文化进校园,让大学生们了解羌文化,传承羌文化。

  来自阿坝理县的18位当地农民表演者们带来一系列展示古老羌族文化的节目,把他们最纯真朴实的文化生活展示给大学生们。欢快的羊皮鼓舞、悠扬的口弦羌笛、朴素婉转的山歌、秀美艳丽的羌绣以及奔放热烈的羌族原生态锅庄舞等等,深深感染了校园师生,现场掌声、笑声不断。

  表演者徐全支说:“我们很害怕我们的民族文化失传,我希望我们羌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希望大学生能够多了解我们的文化。很感谢今天到场的老师学生们来看我们表演”。

  高梧教授告诉记者,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的财富,需要传承,学校也非常重视这种文化交流传播活动。希望能够把理县人民的乐观积极的精神带来校园。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组织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等活动。

  现场参加活动的一名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皮均月说,这样的活动很有特色。羌族这样古老的民族,经历过岁月风霜仍然保留着这么完整民俗文化,确实不容易,应该珍惜。 “生活条件虽然艰辛,但是羌族人民仍然积极向上,乐观对待,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这种精神面貌才是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

   相关链接——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县境内,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据1964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阿坝州内羌族人口有48261人,大多数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族、汉族、回族等族人民杂居。

  口弦:口弦是羌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劳作歇气时,羌族妇女边歇边搓麻绳中发明的一种民间乐器。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也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

  羌笛:“羌笛”,是著名的羌族乐器,羌笛的演奏和制作技艺,也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笛的构造很简单:两根长约十几厘米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留出直径2厘米左右的筒孔,插上约4厘米长的竹制吹嘴,竖起吹奏。作为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羌笛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羌绣:人手工刺绣,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

  释比文化: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活生产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