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修复师:别人修复文物 他们修复恐龙

11.04.2016  08:21

  三趾马化石。

  技师用细细的枪头清理化石。

  4月6日,经过6名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修复,两匹古生物化石——萨摩兽和大唇犀顺利完成修复装架,从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馆起运,飞回青海博物馆。

  在天演博物馆临时展厅里,陈列着恐龙、三趾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标本。展厅背后,则藏着一间“加工厂”,里面机电轰鸣声不时响起,这里加工的不是一般产品,而是恐龙等古生物化石。这门技术听起来虽然冷门,但是生意并不“冷”。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文/图

  

   “针尖”对化石,一块清理一个月

  顺着机器的轰鸣声,记者走进“加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片大沙坑。

  头盖骨、肋骨、叫不出名字的大骨架和小骨头……沙坑里,一排排形形色色的化石整齐排放。一眼望去,如同一个考古沙坑。“修复古生物化石,再小的一块石头,我们也不会丢。”天演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福东告诉记者,对于挖掘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大块头的化石容易辨认,但是也有很多非常细碎的化石,需要技师们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比对复原。

  沙坑对面的工作台前,几名戴着口罩和眼镜的技师每人手里一把气冲枪,在聚光灯下,正用细细的枪头对化石进行清理。“出土的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岩石中,看不到原本的形状,因此需要先对岩石进行清理。”王福东带领记者走近工作台,只见技师手中的枪头有粗有细,最粗的也只比记者手中的笔尖粗一点儿。

  “最细小的枪头像针尖一样,而最粗的也不过0.2毫米。”正在清理一块肩胛骨的蒋小平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手中的气冲枪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仅是枪头就配备了10多种。

  随着枪头移动,岩石碎屑不断剥落,让化石慢慢现出原形。“不能使用重型工具,那样有可能会损伤化石。”蒋小平说,自己面前的化石已经清理了一个多月,最初的时候有150多公斤,如今已经变成了50多公斤。“其实这个工作并不难,但是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能沉得下心来慢慢做。”王福东告诉记者,一块化石骨架一般需要先用大针头进行清理,再用细小的针头进行第二道甚至第三道清理,让化石露出原本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