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 广元破局“用工荒”与“就业难”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7日电 (王梓菡)“用工荒”遇上“就业难”,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
四川省广元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在现行环境下如何同步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
“今年活比较多,只要不下雨就没有歇过。”24日,在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四组的王家贡米主题公园,55岁的张成秀领着班组内的小姐妹,顶着烈日在田间清除杂草。除了他们十余人,当天在此劳作的还有沈家阁、卫子、元柏村和新荣村的四十余人,他们都来自于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宏曌劳务专合社。该合作社成立于2020年6月,通过摸排在全镇17个村(社区)建立起13个分社。各分社根据工种不同,共建班组156个,涵盖种植、木工、建筑等19个门类,在册社员2530人。
“去年,专合社脱贫社员就近务工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的有300多人,今年上半年务工社员总收入达300余万元。”宏曌劳务专合社理事长唐炜说,过去村民自行外出打工,容易出现安全无法保证和欠薪追讨无果等情况。自乡村振兴以来,农村的家庭农场、园区遍地开花,一年四季都会出现用工荒,而专合社就像一座桥梁,一头直接连接群众,一头服务企业,有效解决了农村“用工荒”和“就业难”。今年三月份,卫子镇千秋村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到了栽种茶苗的时节,每天至少需要130名以上的劳动力,负责人涂桂燕给唐炜打了个电话,这个燃眉之急就轻松化解了。“一天都用不到,打几个电话就解决了,就这么方便。”唐炜自信地说。
在唐炜的办公桌上,堆放着班组信息统计表、欠款兑付表和企业用工协议等,他说合作社是社员们的“娘家”,只有做好“娘家人”的工作,乡村才能够真正振兴,老百姓才能真正在家门口安居乐业。
“以前在外面打工要生活、住宿,现在既能照顾到家里,午饭、交通、住宿全是企业包了,挣得都是尽的,这都是专合社帮我们谈的,有欠工资的专合社也帮我们追回来了。”沈家格村六社已脱贫户张登俊乐说。
“我们打造的‘居民工厂’已解决42名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5人,月平均工资达3000元以上。”朝天区就业中心主任李佳蔚说,该区利用劳务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和村集体闲置资产优势,引进广元市前瞻服饰有限公司在自然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分厂,帮助群众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劳务专合社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让用工企业省时又省心。
“过去一到年底,找工人是我最头疼的事,现在有了劳务专合社,再也不用为招工发愁了。”利州区世纪秀生态农庄负责人胡晓全说。
这段时间,在广元市昭化区杏树食品产业园,一家以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迎来了生产高峰期,为破解用工难题,企业与区域内多个劳务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样,既能破解信息差带来的求职用工难题,又提升了群众和企业的发展信心。“在用工高峰期之前,我们就把我们的用工需求提供给劳务专业合作社,负责帮我们联系、组织工人,这样能及时解决我们的季节性用工问题,让我们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四川俊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人事专员王晓佳说。
在朝天区大滩镇,专合社组建了钢筋、电工、木工等96个班组,社员有6000余人。除了对接辖区内企业,拓宽社员就业渠道外,镇劳务专合社还联合镇农民工服务中心,制定了大滩镇劳务专业合作社专项培训计划,举办电焊、肉牛羊养殖技能培训班2期200余人,逐步培养了一批“有技术、有证书、能吃苦”的优秀专业农民工队伍。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农村在家劳动力就业增收,下好乡村振兴就业“先手棋”,积极推动建立“县区国有人力资源公司+乡镇劳务专业合作社+村(社区)劳务专业合作分社”三级劳务服务平台,精准搭建劳动者与企业(项目)用工无缝对接平台,切实破解供求信息不对称、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区域性用工调度难、季节性用工荒等难题,有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目前,全市14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劳务专业合作社,建立分社1715个,组建劳务班组4456个,吸纳社员21.2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广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