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江门古寨搬迁户 “我家房子‘搬’到北京展出了”

13.10.2017  08:24

泸州市叙永县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蓝天白云下,美如画卷。胡润林摄

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胡润林摄

胡义平搬进安置点,水电气都通了,生活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李华刚 许雯

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双向四车道的柏油马路通达四方,制作精巧的沙盘模型吸引了不少目光。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当观众走到成就展的热门展区——“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群众获得感”为主题的第五展区时,看到一进门最醒目位置摆放的四川泸州叙永县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沙盘模型时,连连发出赞叹。“我还以为是哪里的高级别墅区呢!”“真看不出这是农村,你看这房子这么漂亮,路也修得这么好。”……

这个安置点也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唯一代表,被制作成沙盘模型进京参加展出。

“我家的房子(沙盘模型)在北京展览馆展出,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也很骄傲、自豪!”今年32岁的胡义平满脸淳朴,谈起自家的易地扶贫搬迁,她感叹“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

搬迁前

老家房顶上的瓦

能被风吹飞

胡义平和丈夫张小蓉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他们都是叙永县江门镇向坝村人,结婚后一起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以前我们家的房子在半山腰,土墙、瓦房,院坝也很窄,外面就是很高的坡坡坎坎。外出、交通等非常不便。”胡义平说。去镇上赶集,十多公里的路程,得走两三个小时。

“几年前,有次白天暴雨刮大风,我家房顶上的瓦都被吹飞了,婆婆躲在一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屋顶变得光秃秃的。那时候我就在想,家里被风吹成这个样子,哪年才能把屋子改造得了噢。”谈起那段经历,胡义平跟她婆婆都还心有余悸。

2016年12月底,胡义平一家六口第一个搬进了泸州市叙永县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3幢清一色的青瓦红梁、川南特色仿古民居,堪比联排别墅。“说实话,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能搬迁进安置点)。”如今他们的房子四室两厅,统一建设,再也不用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搬迁后

还能到附近的工厂就近就业

如今这个紧邻高速出入口的易地扶贫安置点,不仅配套完善,周边园区内的企业,还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胡义平说,丈夫张小蓉是家里的独子,大她五岁,“但他患有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太重的活,平时就在当地打点零工。”他们俩都是初中文化,搬到安置点以后,张小蓉已经在即将投产的纸浆厂报了名,到时他会去厂里开叉车。“从我们家到竹浆厂,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而胡义平则在家里自主创业,经营了一个小卖部,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

“我家公公去世得早,现在婆婆跟着我们一起住。我家有三个小孩,大女儿今年刚上初中,二女儿在读五年级,小儿子刚读幼儿园小班。”胡义平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婆婆在搬进安置点之前,有次背猪草摔了一跤,现在都没好彻底。吃饭、穿衣、洗脸等都需要有人帮忙。”如今搬到安置点都快一年了,平常除了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外,还要经营新开的小卖部。胡义平称住得还习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干净得多”。

新机制

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

而像胡义平家一样,搬到了江门古寨易地扶贫安置点入住的,现在已经有105户407人。整个江门镇11个村将有156户搬迁到这里来集中居住,他们中有的是地灾搬迁,有的是D级危房改造,最多的就是易地扶贫搬迁,达132户。

古寨负责人王冰表示,江门古寨安置点依托江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3万吨石油储备库、桃花坞旅游项目、荤豆花一条街等产业,探索“农户+村集体经济+园区+N产业”以及“农户+园区+N产业”“党小组管理”机制,落实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每户至少一人能就近务工,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另外,他们还充分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通过点对点帮扶,积极鼓励一批有自我创造意识的贫困户在安置点内自主创业,以点带面改变搬迁户、贫困户原有的“等、靠、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