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县:“五结合五同步”实施易迁安置

03.04.2017  02:12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中,泸州市叙永县以“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目标,紧盯“有事做、能致富”关键环节,创新实施“五结合五同步”举措,做到“五转变”,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确保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结合搬迁安置,同步制订产业规划,变“挪穷窝”为“奔富路”。精准谋划安置点产业发展,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围绕叙永县“四大片区”的产业扶贫布局,科学选址,在2016年建设的107个安置点中,每个点配套发展2个以上脱贫产业,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正东镇普市村安置点地处高寒山区,靠近初具规模的天麻、黑山羊产业基地;麻城镇麻城村麻线堡安置点规划发展基础较好的高山蔬菜、烤烟产业;江门镇高家村安置点靠近桃花坞、江门峡等景点,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生态农业,并规划建立农产品集配中心,既服务旅游开发大环境,又结合实际情况引导传统农业现代化、精细化发展。

结合扶贫项目,同步用好多项政策,变“缺资金”为“灵活贷”。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渠道。叙永县2016年在20个贫困村设立1000万元集体经济引导基金,以入股国资公司参加经营的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40万元,解决村集体经济起步困难的问题;同时,为每个贫困村配套60万元产业周转(扶持)资金,用于贫困户借支发展产业;还安排财政小额贴息贷款,根据家庭人员结构,每个贫困户可贷2-5万元;整合以工代赈、水利、农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4.5亿元,打捆使用,集中推进,确保建房资金、公配资金、基础设施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充足。多项扶持政策叠加,极大提高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已经建成的江门古寨安置点提供经营门店供贫困户租用,免3—5年租金。

结合产业优势,同步壮大特色产业,变“小而散”为“大而强”。通过“四大片区”产业发展和带动,采取政企联合、农旅融合和三产互动等方式,帮助搬迁户增收致富。在南部高寒山区生态果蔬片区,引进温氏集团、景盛边城生态农业公司、恒达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发展高山蔬菜、核桃、高山猪、肉牛等产业;在赤水河流域特色经果片区,引进上市公司海升公司、宏基生态农业等龙头企业,发展甜橙、冰脆李及苗族风情、乡村旅游等产业;在中部工业循环园片区,依托赛德水泥、郎酒玻瓶等大型企业,引导群众就业创业;在北部乡村旅游片区,依托画稿溪旅游扶贫开发、江门酒业街区和桃花坞旅游开发等项目,发展生态旅游、林竹等产业,辐射和带动多个安置点搬迁户增收致富。

结合种养基地,同步招引龙头企业,变“单干户”为“共同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主动对接龙头企业:继续招引大企业大集团,细化落实对口联系企业的帮扶项目,回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促进扶贫项目产业化、规模化。泸州老窖集团投资150亿元的扶贫产业园项目,兴隆、天池、水尾、合乐、叙永5个乡镇的安置点搬迁户将直接受益;通过乡情感召,回引家乡人经营的成都宏基生态农业公司参与赤水镇双山村苗王寨安置点和赤水河观光旅游、水果产业基地建设;龙凤镇谊合村安置点,回引家乡人经营的四川钏图农业公司参与安置点和产业基地建设,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改变和产业发展凝聚企社力量,做好做实扶贫产业。

结合就业创业,同步增加收入来源,变“种地人”为“小股民”。在搬迁的1439户6623人中,多数贫困户通过闲置资产折现入股、劳动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的深化,探索出菜单式精准扶贫、紧密型利益链接和多元股权量化三大产业扶贫模式。同时,鼓励和介绍搬迁贫困户到专合社、企业、园区务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利用好扶持政策创业。多种产业脱贫措施,切实增强了贫困户致富的“造血”功能,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工人饭”、“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