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变现代水产产业强省 四川按下“快进键”

29.07.2019  14:20

  四川广元·亭子湖白龙湖生态有机鱼捕捞节上,村民正在捕鱼。高志农摄

   川鱼振兴将启,助推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7月15日,一份“英雄帖”从南部县发向全球:国内钓鱼运动顶尖赛事——第十一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报名启动,9月,国内外高手将云集四川,一决雌雄。

  7月20日,中国·西部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节在开江县启幕,出虾仪式、吃虾文化秀、虾王虾后评选精彩纷呈,点燃了火热的夏天。

  7月22日,四川省水产局公布2018年渔业统计概况: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41.79亿元,同比增长8.42%,淡水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等居西部第一。

  赛事不断,节会连连,发展喜人。放眼川山蜀水,湖库塘堰星罗棋布,荷香鱼欢、蟹肥虾壮,美丽渔村、业兴景美,千河之省正蝶变成绿水青山、稻渔满仓、民富村美的“鱼米之乡”。

  更大梦想即将照进现实:四川正实施川鱼振兴计划,推进水产产业大省向现代水产产业强省跨越,助推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四川鱼子酱产量居全国第1位。图为四川润兆渔业鲟鱼养殖基地一隅。 (四川润兆渔业供图)

  由大图强

  纳入川版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强力推进川鱼振兴

  西部水产大省,由大图强,2016年是重要节点。“一线经营主体应该坐会场最前面!”2016年8月2日,在绵阳召开的全省现代水产发展会上,广汉市三水渔业专合社理事长谢丰强没想到,自己不仅获邀参会,还被如此倚重。

  这是时隔30多年四川再度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水产工作会。“现代”二字,凸显高质量发展内涵。“变脸”现代水产产业强省的美丽愿景,从此起步。

  雄心,源于自省:看短板——四川淡水水产品自给率不到70%,人均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缺口亟待“填空”;看潜力——可养殖水面约40万公顷,宜渔稻田超70万公顷,年消费水产品200多万吨,且处长江上游,生态特色优势明显……

  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的意见》,为现代水产产业强省建设开出路线图、时间表,并定下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0万吨的“小目标”。

  乡村振兴大幕开启后,水产发展骤然加码提速。省水产局派出5个调研组,走访11个市州、22个县,拿出川鱼发展“体检报告”。去年9月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明确聚焦川猪、川茶、川鱼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力。

  培育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省委、省政府作出战略决策,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作出要求。作为横跨三产、兼容城乡的新兴产业,作为兼具稳粮与生态功能的朝阳产业,川鱼正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支撑。

  宣汉县鸭池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省水产局供图)

  谋定而后动。川鱼产业已提前按下振兴“快进键”。

  振兴,从盯市场补短板发力。2018年,四川吃掉逾10万吨小龙虾,但逾九成靠“外援”。短板,也是潜力。四川方向笃定:以小龙虾为川鱼振兴突破口,努力打造农业烫金名片。“小龙虾培育计划”随后启动,推广“稻虾共生”模式。今年6月,首次组织50余名小龙虾养殖代表赴湖北“取经”。今年,隆昌养殖大户刘小龙靠两万公斤稻田虾大赚,四川中伦公司在川养殖基地已达2.5万亩。从成都温江到资阳雁江再到达州开江,“龙虾节”举办地成为今夏热门去处。

  振兴,靠强优势树品牌引领。6月,润兆渔业天全县鲟鱼基地刚送走五星级酒店大厨,又迎来全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模式现场观摩活动代表。润兆“芙思塔”鱼子酱产量已居全国第二,5年后有望达100吨,跻身全球前两名。“四川造”鱼子酱也有望占世界四分之一产量,悄然改变顶级美食全球版图。去年,四川省冷水鱼产值超10亿元,“雅鱼”还成为四川省首个获农业农村部地标登记的水产品。鲶鱼等六大优质品种产量领先全国,“资中鲶鱼”“新津黄辣丁”“通威鱼”等品牌也日益鹊起……

  振兴,靠创园区建基地突围。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牛鼻子”。去年,平昌建成现代渔业园区5个;眼下,隆昌加速打造古湖稻渔和星光渔果等产业园区,资中正推进万亩“资中鲶鱼”现代产业园区。今年,四川省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培育60余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7个聚焦稻渔综合种养备战发力。四川省敲定,力争到2022年建成20个现代水产产业示范园区,并建立16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振兴,从延链条促融合挖潜。自2009年首届比赛举办至今,升钟湖钓鱼大赛历经十届,已跻身全国三大休闲体育赛事。10年来,钓鱼变赛事、库区变景区、一业变多业,库区已带动南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60亿元。2018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45.02亿元,同比增长32.45%,成为渔业经济中增幅最大板块。

  川鱼振兴已锁定新目标——力争到2022年,综合总产值达1200亿元,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进出平衡,初步建成现代水产产业强省。

  邛崃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四川中伦公司供图)

  富民兴村

  兴渔富民助力扶贫 让产业基地变蜀乡靓丽风景线

  “吃鱼健康,养鱼致富”,正成为共识。去年8月18日,喜德县红莫镇司金村村委会与该县正源水产公司签下健康养殖项目贫困户分红协议,“公司运管、村委监督、村民参与”,养殖裂腹鱼等高价值鱼类,每年村集体保底分红3万元。

  产业扶贫,脱贫根本之策。去年,省水产局在三州3个深度贫困县试点陆基集装箱式健康养殖模式助推产业扶贫,发挥渔业脱贫支撑作用。当年,全省落实渔业产业扶贫资金4100万元,支持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等建设,探索将贫困村和贫困户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精准“绣花”,铸就增收长效动力。5月,组织贫困地区企业参加全国渔业扶贫产销对接,签下200万元订单。

  尝到甜头的不仅是司金村。今年3月22日,苍溪县石门乡中梁村,一块“集体经济分红发放点”牌子旁排起长龙——当天,941户农户领走水产养殖集体经济分红金,贫困户300元、非贫困户100元,共11.65万元。

  钱从何来?同时举办的美丽渔村开园仪式给出答案。原来,2017年起,中梁等村投入包括美丽渔村项目在内的649万元打造规模化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年产500余万斤水产品,渔旅融合发展,并探索建立“四折两保+分红”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600元。贫困户秦虎昌承包4亩鱼塘,纯收入达1.8万元,一举摘掉穷帽子。

  巴中恩阳区万寿渔村,几年前还是“土坯房+苞谷红苕+泥巴路”的贫困村。仅两三年,就因“”而成“白富美”:新居依山傍水、果树枝繁叶茂、稻鱼基地鳞次栉比。2017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0841元,跻身省级“四好村”。如今,正向乡村振兴示范村冲刺。

  为给渔民增收系上“安全带”,去年8月,江安县鑫水农民专合社和中航安盟签订保险合同,签下四川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试点第一单。去年,省水产局确定17个“互保+商业”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县,给渔民吃下“定心丸”。

  助贫、富民、兴村,数据是有力注脚:2018年,全省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3.06元,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倍,分别高出全国渔民、全省农民收入增幅0.59、0.46个百分点,保持“三个快于”增长态势。

  开江县新太养殖基地的小龙虾喜获丰收。(开江县农业局供图)

   转型谋绿

  守护一方碧水 筑牢川鱼金字招牌绿色本底

  四川扼守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守好一方碧水,“川鱼”义不容辞。

  护水,从长江开始。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启动10年禁渔。这是四川首条全面禁渔河流,也是长江流域首条全面禁渔一级支流。习惯河上飘摇的45户合江渔民,集体告别打鱼生活。

  这只是试水。今年7月2日,泸州江阳区长江边,渔民徐维高的黄辣丁和江团卖了1000元。这也许是他捕鱼生涯中最后一个“开门红”。包括他在内,未来3年间,全省2万余名渔民将陆续上岸转产。

  “洗脚上岸”,因为刚发布的四川最严“江河湖泊禁捕令”——到2021年底,四川长江流域水域将全年禁捕,渔民退捕上岸,其中45个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在今年底永久禁捕,其余地区禁捕10年。这是四川自加压力,率先出台落地政策,并将禁捕范围扩大至非重点水域,覆盖全省90%以上天然水域。退捕转产涉及17个市州、84个县市区,1万余艘渔船和2万余名渔民。

  壮士断腕背后,是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面临“保种”的形势倒逼,更是共抓长江大保护的责任担当。

  黄河禁渔“首考”,同样交出满分答卷。2018年,农业农村部实行黄河禁渔期制度,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执法必严。农业农村部检查组通过行程1500余公里检查,未发现一起违法捕捞贩卖行为。今年,甘孜还首次在天然水域实施全年禁渔。

  “希望在你们身上了!”2018年5月17日,宜宾,85175尾长江鲟放流长江,“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成为我国重建长江鲟自然繁殖与野生种群重要一步。今年全国放鱼日活动中,全省放流珍稀濒危鱼类560万尾、经济鱼类逾1亿尾……

  川鱼金字招牌,须绿色筑底。重拳保护,更要主动绿色转型。去年11月,四川广元·亭子湖白龙湖生态有机鱼捕捞节开幕,“头鱼”现场竞拍出49999元高价。“生态有机鱼”已成“两湖”烫金招牌。据测算,“两湖”年捕捞价值高达1亿多元。谁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网箱养鱼集结地。多年修复治理,一泓清水再现,两湖变绿色“聚宝盆”,生态渔业崛起正带动湖区经济全面发展。

  去年5月,四川省首个循环水健康养殖模式试点示范项目投产运行,随后在多地试点。新津县花园镇的家庭农场里,几口圆形玻璃钢池里清水哗哗旋转,海鲈鱼欢快觅食,这套智能化玻璃钢循环水养殖系统有望深度改变水产养殖。眉山水产科技示范园里,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受控式集装箱养殖等模式重点示范,“高低位池塘间生态循环水养殖”为小面积养殖池塘尾水净化处理蹚出新路,鱼草(菜)共生模式也不断成熟,正全区推广。越来越多的先进模式快速应用,正带动川鱼加速绿色转型升级……

  兴渔、富民、添绿、强省,以振兴川鱼的名义,“川字号”水产业正悄然“变脸”。(三水)

  川鱼发展档案

  川鱼竞争力榜单(2018年)

  ●鲶鱼、鮰鱼、长吻鮠产量居全国第1位

  ●鱼子酱产量居全国第1位

  ●稻田养鱼面积、产量居全国第2位

  ●淡水水产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均居西部第1位

  ●鲢鱼、鲫鱼、鲤鱼、黄颡鱼等16个品种产量均居西部第1位

  ●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居西部第1位

  ●水产苗种产值居西部第2位

  川鱼富民兴省成绩单(2018年)

  ●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441.79亿元,增长8.42%

  ●全省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3.06元,是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同比增长9.46%,分别高出全国渔民、全省农民收入增幅0.59个、0.46个百分点

  ●全省有水产企业1830个、水产专业合作社4477个、家庭渔场1940个、专业大户9895户、规模以上休闲渔业经营主体1252个

  川鱼振兴小目标(到2022年)

  ●川鱼总产量达210万吨、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

  ●养殖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排位提升1-2位

  ●川鱼产品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进出平衡

责任编辑:蒋燕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