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泸州港 “成都造”实现最便捷通江达海

25.12.2013  02:21

    今年7月10日,一艘滚装船缓缓驶离泸州港,船上装载的是来自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60余辆“吉利全球鹰”汽车,这是“成都造”汽车首次通过水路发往欧洲和中东。

    地处中西部内陆的成都,肩负着建设“首位城市”的历史重任,如何补齐水运资源的短板,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作用?

    在天府航运首港——泸州港,成都找到了一条通江达海最为便捷之路。

    近几年来,成都与泸州两地不断加大物流合作力度,通过对集装箱运输车通行费减免等有力措施,成都经开区的一汽丰田、一汽大众、沃尔沃、神钢等进口零部件经过泸州港进入成都。如今,吉利、一汽大众等“成都造”整车也纷纷选择从泸州港下江入海。

    “成都需要更加重视与省内其他市州的合作,全面拓展提升成都与省内市州的区域合作水平。”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成都应以临港经济为重点加强与川南区域合作,深化成都经济区“1+7”合作,提升“首位城市”对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把省委“多极支撑”战略落到实处。

    现场探访

    成都货物进出海取道泸州港

    随着成自泸高速公路的开通,成都至泸州仅需要两个半小时车程。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泸州港,一列列整齐摆放的集装箱蔚为壮观。岸边,一艘满载着56箱货物的运输船刚从上海抵达,在中控室指挥人员的远程调度下,桥吊机将集装箱依次吊运装车。短短一个半小时,满船的集装箱已经准确无误地摆放到堆场的指定场位,这批货物当日就将由物流公司运往成都。

    记者从泸州港获悉这样一组数据,2012年,泸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348万吨,占全省的30%;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5万标箱,占全省港口的84.6%,其中,经泸州港中转的货物中,就有85%来自成都经济区。

    成都作为西部物流中心,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推进,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形式的物流产业全面发展,建成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这其中,尤其是成都汽车制造相关的产业链,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充分利用成都综合交通优势,取道泸州港,顺水路而通达全球市场。

    成本算账

    水运可极大降低商品物流成本

    “水运成本只是公路运输的1/9、铁路运输的1/3,而相比重庆港等相邻港口,成都、泸州两地降低了过桥过路费,同时泸州港作业费相对较低,作业区相对宽裕,可同时进行集装箱、散货、商品车装运,随到随运。”四川长通港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洪禹帮企业算了一笔成本账:上海生产的丰田汽车配件,以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计算,通过铁路运送到成都龙泉驿,运输成本高达1.4万元,通过水路到泸州港中转,再走陆路到成都,直接运输成本不到0.8万元,成规模的大宗运输走水路最为划算。

    据了解,作为长江入川第一港,泸州港在全川各大港口中是航运条件最好的,拥有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占长江四川段的三分之二,泸州港常年通行3000吨级,丰水期通行8000吨级船舶,在长江沿线集装箱港口中率先实现铁水联运,与成都青白江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无缝对接,从这里出发,7天可抵达上海,中转后到达世界各地。

    对外开放

    泸州港为成都产业发展助力

    泸州港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四川唯一的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和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四川第一大港口和集装箱码头,港区实行24小时作业,采用内河港口最先进的集装箱管理系统,配备车载无线终端,实现了作业智能化、实时化和无人化。记者在港口管理中心看到,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驻港办公,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实行“属地申报、泸州验放、上海出口”的便捷通关模式。

    “泸州港远不只是泸州的港,还是为成都经济发展服务的开放港,更是四川对外开放第一大港,是‘成都造’通江达海的最佳选择。”泸州龙马潭区委书记、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党工委书记郑蓉表示,泸州港将充分发挥天府航运首港的积极作用,致力于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硬软件环境,为省会成都的产业发展助力。记者 张渝 李颖 摄影 谢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