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校张之文、张发荣、陈绍宏当选首届全国名中医

29.06.2017  14:39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通知》(人社部函〔2016〕282号)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营造名医辈出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国政府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级名中医评选表彰活动。经逐级推荐和评审,最终授予100人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我校张之文教授、张发荣教授、陈绍宏主任医师光荣当选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将于今日(6月29日)下午在北京与国医大师表彰同时举行。

                                                                               

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简介: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2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张之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传承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温病学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首批四川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第一届四川省干部保健会诊专家,2016年获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

以精研温病著称,为当今在世的温病学泰斗,为我国温病学学科和学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首倡温疫学说研究,构建中医疫病理论体系,以温疫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成效显著;创新温病理论体系,倡导建立中医感染病学,对现代温病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临床兼容温病、温疫与伤寒学术之长,治疗感染病证疗效显著。奠定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学科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全国统编、规划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主审、主编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创建、顾问与副主委单位,西部地区唯一温病学博士授予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精品课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温病专委会创建与主委单位。精诚从医,医德高尚,传承后学,传播学术,多次获得先进称号。

                                                                           

全国名中医张发荣教授简介: 男,1935年7月生,重庆北碚人,中共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1998年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名中医。2004年受聘美国俄勒冈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2014年被遴选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候选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成就奖,2016年获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

在中医医、教、研领域辛勤耕耘53载。对糖尿病,提出“阴虚燥热、燥热伤津、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热瘀互结贯穿始终”的病机学说;对糖尿病并发症,创立“治消渴,补脾肾;益气阴,清虚热,通瘀络、虚瘀并治”的治疗原则,研制“糖复康”等新药;对感染性高热,提出“寒温统一”的辨证论治纲领,研制 “散寒解热口服液”,已形成新药上市;对急性中风,首创从痰、瘀论治,研制“逐瘀化痰口服液”,显著降低了致死率、致残率;对老年病,率先提出“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补肾活血”为大法的学术观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脑髓病学》《中医内科津梁》等著作7部;主持、主研部省级以上课题1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是最早的中医糖尿病专家、中医内分泌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其带领下,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中医内科学硕、博士授权点。1991年创办中医内分泌科,1992年与同行合作首次建立了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筹建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指导拟订2型糖尿病中西医防治方案在全国推广。2008年医院成为重点研究糖尿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他作为学科带头人悉心指导基地建设,推动糖尿病集约诊疗模式,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创新研究。所在学科2009年被国家中管局批准为重点学科,2012年成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作为全国首批具有招收中医专业硕、博士资格的导师,先后培养硕士17名、博士30名、学术继承人2名、全国优才8名。

                                                                           

全国名中医陈绍宏主任医师简介: 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42年4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6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2006年10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

治学严谨,深究古典医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中西医并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针对中风病急性期,提出“元气亏虚为本,虚生瘀、瘀生痰、痰化火、火生风”的核心病机理论,制定“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拟定方药制成院内制剂“中风醒脑液”。“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于2009年由国家中管局组织在全国33家单位验证,结果显示能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遵循仲景学说基础上,提出“重三经,定四型”的新理论,应用系列经方治疗感染性发热疾病取得满意疗效(涉及19个病种)。其中针对外感发热的抗高热1号方开发成新药“散寒解热口服液”上市,被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2011年版)》和国家中管局外感发热临床路径采用。制定的急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被国家中管局采纳。

率先在全国创立急诊门诊、院前急救、急诊观察室、急诊病房、ICU、急诊教研室六位一体的急诊科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急诊科建设指南的标准模式;指导省内外58家医院的中医急诊工作。自担任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国家传染病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以来,指导医护人员应用中医药防治甲流成效显著,使该院从无等级医院一跃成为三甲医院,增强了西医同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首开西医院应用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的先河。在防治2003年“非典”、2005年猪链球菌感染与2009年“甲流”,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伤员救治和防止灾后疫情做出突出贡献。

注重对团队医德医风、业务能力的培养,带出了一支优秀的中医急诊队伍,并为全国输送中医急诊专业博士后2名,博士17名,师带徒57名,为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培养中医急诊技术骨干779名。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