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境内发生11起“山难” 四大错误阻断回家路

17.05.2017  16:13

  刚过去的五一,先是青岛籍女驴友荆茜茜来四川凉山独闯 “洛克线”不幸遇难;随后传出瑞士著名登山家乌里·斯特克在珠峰山腰坠落身亡……密集的事故将“山难”再度拉入人们视线。

  日前,中国登山协会发布了《2016年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5月16日,成都商报记者独家获取了由四川省登山协会上报中国登山协会的11起事故案例。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这11起事故中大多发生在甘孜州和阿坝州多山峰地区,活动项目以徒步穿越和高山探险为主。而这些事故中,傍晚的事故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时间段;登山者下降时的事故率高于上升和其他阶段。

  A

  案例分析

  四川境内11起事故8死1伤

  死亡人数占全国8分之一

  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登山户外运动高速发展的同时,登山户外运动事故也在频频发生。2016全年共发生311起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受伤事故114起,受伤人数146人,死亡事故54起,死亡人数64人。由四川省登山协会上报中国登山协会的2016年四川境内事故案例共有11起,这11起事故共致8死3伤。

  1、几乎所有事故都犯这四个错

  中国登山协会、四川登山协会帮助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这11起事故中基本上都发生在甘孜州和阿坝州多山峰地区,死伤者均为24-47岁的男子,活动项目以徒步穿越和登山为主。

  11起事故中,10起事故为个人行为、AA制、网络招募等无责任主体的活动;9起事故涉及登山或徒步穿越;8起事故与悬崖和陡坡有关;在5起登山或高山探险事故中,4起事故是发生在下撤过程中,致4死1伤。

  纵观这11起事故,原因基本上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重原因下导致事故的发生。虽然天气因素对事故的发生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准备不充分、错误估计自身实际水平、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和迷路被困这“四个特征”几乎涵盖所有的事故。

  2、登山和徒步穿越最易出事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11起事故中,有9起的活动项目为登山或徒步穿越,8起事故与悬崖和陡坡有关,中国登山协会也表示,登山和徒步穿越是易出事的户外运动项目,陡坡和悬崖是事故主要发生地。

  2016年12月14日凌晨,简阳人李某未办理任何入沟手续,独自步行进入四姑娘山长坪沟景区后失联,20日下午1点20分左右,搜救队在寨子坪附近发现已经遇难的李某。

  四川省登协分析认为,李某遇难原因在于:单人贸然进入未探索未开放地区,在错误的季节选择了错误的路线,事发后没有同伴给予有效的求救和救援,导致直接坠亡或者摔伤后得不到救援,因低温和伤病导致死亡。

  3、夏天秋天事故比例高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016年四川登山户外运动事故中,7月有两起,8月有两起,9月有1起,10月有两起,在共计11起事故中,夏、秋季共有7起。四川登山协会分析,户外运动多集中在夏季或秋高气爽的秋季,尤其是10月又有黄金周假期。

  来自北京的驴友张某违规从黄龙景区翻山前往九寨沟景区,在连续行走6天后到达九寨景区长海。面对陡峭的悬崖和冰冷的湖水,该男子束手无策,只好报警求助,这例事故就发生在秋天。

  4、下山时的事故率高于上山阶段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5起登山或高山探险事故中,4起事故发生在下撤过程中,仅有1起为“坠亡或者摔伤后得不到救援,因低温和伤病导致死亡。

  比如,2016年7月29日,四姑娘山三峰发生了一起登山滑坠事故。来自德阳的方某在日隆镇自行联系到一名当地向导(无带队登山资质)攀登四姑娘山三峰,在登顶后下撤途中发生了滑坠。24岁的方某遇难,向导受伤。

  四川省登山协会认为,事故原因是个人对能力评估和准备不足,错误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登顶后由于极度的体能透支,天气恶劣,造成自己精神恍惚,高山反应,站起时产生头晕目眩,直接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