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七十余载的抗战记忆与寻找--重庆发现日军侵华新证据纪录片《苦干》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重庆9月13日专电 题:跨越七十余载的抗战记忆与寻找--重庆发现日军侵华新证据纪录片《苦干》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琴
硝烟散尽,时间过去七十余载,一次偶然的发现将奥斯卡获奖彩色纪录片《苦干》再次带回到人们视线之中。这部曾经震惊海外并由华人主导拍摄的影片,真实记录了1937到1940年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及中国人民坚韧抗战的不屈精神,是日军侵华的新证据。如今,另一位华人女性重访旧地,从重庆出发,拍摄《寻找〈苦干〉》,再度唤醒人们的抗战记忆。
跨越时空的寻找,奥斯卡获奖纪录片重现
彩色纪录片《苦干》(《Kukan》)由美籍华人艺术家李灵爱策划并出资,美国人雷伊·斯科特摄制。自1937年起,摄影师斯科特四赴中国,历经辛苦,足迹到达大半个中国,拍摄了抗战前期的上海、南京、广州、香港,南宁、贵州、重庆、成都、兰州、西宁等地,客观真实地记录了1937到1940年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及大后方城市生活景象,勾勒出一幅中国抗战前期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半个多世纪后,同为美籍华裔的女电影制片人罗宾龙着手拍摄纪录片《寻找〈苦干〉》,足迹从重庆开始。罗宾龙介绍,将通过重走《苦干》中的地点,重访遗迹,并展现现时中国状况。
“通过李灵爱的亲友和斯科特的后人获得了很多资料和照片,我非常为之感动,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在那样艰苦的战乱环境中留下了历史的宝贵影像”,罗宾龙说这是她想要拍摄《寻找〈苦干〉》的动力来源。
三年三万里烽烟路,镜头记录日军侵华铁证
被战火焚烧的上海、南京、广东;上百万中国难民流离失所;日本军队使用机关枪对付中国人民;行军部队和游击队突袭要塞;滇缅公路刚刚被日机炸毁,几乎在硝烟散尽前就又已修复;在战时首都重庆,人们一次次扑灭轰炸带来的大火;从西南到西北,大后方军民对抗战胜利的韧性坚持与直面战争的从容淡定……当时的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也曾在片中入镜。
李灵爱动员祖母变卖首饰凑集资金,斯科特扛着一台16毫米摄影机,历经千难万险,四赴中国。在那段战火漫天的年代,他们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长达三万多里。
1940年8月19日和20日,日军370多架次飞机半小时内向重庆投下200吨炸弹、燃烧弹,山城浓烟滚滚,火焰冲天,血肉横飞,家园化为废墟。幸存的民众,穿过残垣断壁,迎着满城大火,坚毅从容,奋力抢救……
“斯科特趴在南岸美国大使馆屋顶上,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日军飞机轰炸重庆主城、整个城市瞬间陷入一片火海的珍贵影像,也拍摄了重庆消防人员和普通民众全力抢救的镜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说。
《苦干》与《寻找〈苦干〉》,不容忘却的抗战记忆
周勇说,《苦干》忠实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诸多内容,弥足珍贵。其中,最为震撼的是全程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过程。这是由美国人拍摄的、有力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重要证据,也表达了海外华人自强不息、爱国奉献、共同抗战的拳拳之心。《苦干》的放映直接推动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援助。
1941年元旦,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观摩此片,并写下《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卷轴赠予重庆,对重庆市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伟大勇气和高尚精神倍加赞赏。1941年6月,《苦干》在纽约世界剧场首映,纽约时报、芝加哥时报、纽约镜报等百余家美国和其他国家主要媒体刊登了评介文章及照片。1942年2月,《苦干》被第14届奥斯卡授予纪录片特别奖。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教授潘洵说,《苦干》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让西方世界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累累暴行,也让他们看到中国人民顽强抗敌的不屈精神,推动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寻找〈苦干〉》有助于重温历史,让世界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真相,并了解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