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专稿】充分发挥“三大作用”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
2015年是人才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继2014年新增杰出人才42人(2013年15人)的基础上,2015年外引内培并举,我校全年新增各类杰出人才63人,单年新增数量占原有杰出人才总量的58.9%,全校杰出人才(不重复统计)总量达到151人——两年翻一番。尤为突出的是,国字号青年杰出人才增长33人,占全年增长数量的52.4%,是2014年的6倍,是原有青年杰出人才总量的1.5倍。第十二批青千入选人数首次达到两位数,全国排名第十,信息领域排名第一。
客观来讲,学校地处西部,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不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科又相对集中,加之IT行业日新月异,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引才聚才难度较大。但是,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校”核心主战略,积极发挥人才政策导向作用、学科平台引领作用和体制机制支撑作用,引才聚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导向作用,广聚天下英才
我国早已将“人才强国”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先后出台各类人才政策,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支持国内学者的学术成长。学校近两年人才工作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人才强国的强大号召、学科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
在全国引才育才的良好环境下,学校主动出击,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相关部委建言献策,促成了更多优秀人才从国外走进国内,从东部走进西部。2015年,借助千人计划,先后引进创新千人14人,创业千人4人,青年千人24人;借助万人计划,成功获批青拨4人;借助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全年新增8人,其中从东部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从海外引进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入选长江学者青年项目2人。而设立青年长江专项、东部地区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应聘长江特聘可放宽年龄,这些正是学校在科学政策研判的基础上,借助中组部、教育部主管部门组织调研、座谈之机,会同兄弟单位,向上级部门领导建议的成果。
大力发挥学科平台引领作用,汇聚各路俊才
优秀人才能否取得事业成功,实现快速发展,作为人才立足的学科平台尤为重要。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引领作用,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人才稳增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兴交叉学科和基础前沿学科的人才数量突破,在学科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例如,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优势,2015年先后引进大千人9人,引进或申报入选了12位青年千人。内培也取得积极成效,胡俊教授、孔令讲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万里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李强教授、文岐业教授、程钰间教授、毕磊教授入选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优青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
2015年,基础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杰出人才队伍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增杰出人才10人,引进Nature、Science学术论文第一作者5人,基础研究类杰出人才逐渐汇聚。医学领域杰出人才也有零的突破,新增杰出人才2人。
有效发挥体制机制支撑作用,做好服务保障
人才引进与培养,能否生根、开花及结果,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背后支撑的是一个科学的工作机制。学校充分认识到机制的重要性,在人才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首先是构建了校院两级协同机制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营造人才工作全校一盘棋的良好氛围。各学院对人才工作也高度重视,书记、院长亲自带头抓,广大教职工也积极参与人才推荐。2015年新增杰出人才中,71.7%是通过教师推荐,58.7%是杰出人才培养推荐。学校良好的引才、聚才氛围是2015年人才工作取得进展的重要保障。
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其次是建立“三站多点一论坛”的人才物色网络。先后成立北美、欧洲、日本“海外人才工作站”和公派教师海外联络点,每年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简称“成电论坛”),实现以会交友。成电论坛的参会者约1/3申报了“青年千人计划”,还有参会学者直接通过校“百人计划”到校工作,在2015年的14位公示候选人中,有11人参加过成电论坛。成电论坛已成为学校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一个品牌。
此外,学校继续实施校百人计划、学术新人奖等校内人才计划,培养国家人才计划的后备队伍,与国家人才计划紧密衔接,形成五年一个阶梯的、每一个有潜力的教师能够够得上的人才成长体系。其中,校百人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共遴选了五批共计77人,已有34人次入选相应人才计划,有效加强了高层次人才后备队伍建设。
除上述之外,高质量的服务保障也为人才入选、落地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致周到的全方位服务既解决了人才落地前的顾虑,也解决了人才落地后的后顾之忧。
成绩只代表过去。“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双一流”为目标,围绕”互联网+”战略,以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为主线,继续发挥人才政策导向作用、学科平台引领作用和工作机制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综合实力,实现从“人才高峰”到“人才高原”的转变,为学校尽早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