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对策建议
【专报要点】我省是汉藏结合部、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羌彝地区发展在我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藏羌彝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期《专报》提出,发展我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应根据三个民族地区各自的文化产业现状,从培育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特色品牌,规范市场,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入手,推动藏羌彝地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在2012年度文化产业研究项目《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研究》中认为,藏羌彝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大力发展藏羌彝地区文化产业,按照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民族特色,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并根据各个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性质、发展情况的不同,分别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藏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四川藏区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以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二)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投资建设一批发展水平高、集聚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大投资和项目管理力度,把现有项目做实做深做强。
(三)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承载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品位高、特色浓、影响大、效益好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
(四)培育文化产品品牌
充分利用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一是培育民俗文化品牌。积极打造“色达藏戏、甘孜踢踏”等一系列知名文化品牌。二是培育民族文化商品品牌。促进“阿西土陶、白玉河坡藏刀、道孚木雕”等文化品牌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三是培育民族文化城镇品牌。将甘孜州康定县新都桥镇、泸城镇,德格县更庆镇、阿坝州马尔康镇等民族文化城镇打造为一批具有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城镇。四是培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通过藏历年、“康定转山会”、“理塘赛马会”等传统节庆、宗教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文化活动品牌。
二、羌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羌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文化产业是该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发展羌族文化产业,必须利用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将原有文化产业成果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一)培育大型文化企业
要培育一批经营多样化,可设计、制作、生产,同时又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现代大型文化服务企业或文化产业服务集团。这种大型文化企业是构建民族品牌的基础,它本身必须确立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有民族产品创新意识,以创造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为目标,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通讯、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文化产业优势企业的代表。
(二)增加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自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羌文化,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类似中国羌文化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纪念馆等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或文化建筑,不仅是让世人了解羌族的舞台,更是增强羌族人民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展台。同时,许多在汶川地震中被掩埋的羌族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诸如羌族的特色民族、羌族的碉楼、羌族的村寨、羌族的桥梁等等,都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修复和重建。
(三)培育规范的民族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增长点,其新生性特质,决定了其文化市场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而民族文化市场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弘扬本民族先进的、科学的、向上的文化,其文化经营趋向,要通过市场调控的方法,正确引导本民族的文化生产、流通、经营和消费。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是培育专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依法经营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在政府中培育一批对文化市场熟知,整体文化素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较高的文化产业管理人员。
(四)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性研究与文化产品开发
羌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借助当代信息、数字技术,从技术手段上提升其创新能力,加强其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借助新闻传媒等力量开展系列文化创新活动。这些创新研究涉及民族文化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民族化生产内涵研究,涉及文化产品的时尚化、品牌化外延研究,涉及到民族文化产品的品牌升级研究,涉及新闻传媒文化宣传的创新研究等等内容。
三、彝族节庆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凉山州彝族文化最富特色是是其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资源。发展节庆文化产业,应力求做到“六化”:
(一)节庆安排秩序化
纵观彝族跳虎节、跳公节、火把节、彝族年、密枝节等传统节庆日期,几乎每隔两三个月左右,彝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凉山州完全可以利用节日时间和周期优势,打出“月月有节”的口号,合理安排节庆文化活动。由于节庆活动种类繁多,凉山州可以尝试:(1)文化与旅游结合办节庆;(2)文化与商贸结合办节庆;(3)文化与体育结合办节庆;(4)文化与教育结合办节庆,从不同角度吸引游客眼球,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全面拉动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宣传包装商业化
为了使传统节庆文化的精髓能够为现代社会公众所广泛接受和认同,成为普及的、流行的文化现象,就必须进行适应市场的商业化包装:(1)主题新包装,如,彝族跳公节与竹文化有关,不如打出“竹,你平安——凉山州彝族密枝节暨竹文化节开幕”主题;跳虎节与崇拜虎的勇敢有关,举办的主题可以是“虎虎生威——凉山州彝族跳虎节开幕”等。(2)内容新包装,每年都推出与去年不一样的活动;活动细节年年新,每一项活动从场地选择、背景布置、服装道具到音乐伴奏等细节都考虑周全,都不重复上一届的。
(三)推广普及品牌化
建立品牌推广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凉山州作为最大彝族聚集区的优势,打造“彝文化”核心品牌。
打造一批能体现凉山州彝族节庆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出一批自己的节庆品牌,并通过政府引导、协调和行业商会的专业化管理,打造四川彝文化品牌推广平台,加大品牌推广力度。
(四)项目运作产业化
项目运作产业化,要促使节庆活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相结合、与彝族文化的传承弘扬相结合,立足凉山州彝族特色,构建文化产业链,重点打造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实行强强联手,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五)产业改革信息化
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应注意几种信息渠道:政府政策信息、游客评论信息、民族发展信息、企业投资信息、同行竞争信息、国外产业发展动态信息等,只有利用网络、报刊、先进科技手段等获得尽可能多的文化产业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另外,凉山州应尽快开设自己的“彝文化网”。
(六)节庆评价指标化
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产业要争取“人人都说好”,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可以找专业部门对节庆活动进行权威鉴定,作出客观、公正的量化评估,最终评估的数据和材料可以作为当地举办节庆的参考和提高文化节庆活动水平的依据,以促进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