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发展】推进通识教育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04.12.2013  12:10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商继政教授

        李校长的报告紧紧围绕学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去”这一主题,全面阐述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单科性学校的发展趋势,深入思考了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办法和路径。整个报告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忧患意识强,问题找得准,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考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听后深受启发,也备受鼓舞。校长在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扭转职业化教育的倾向,尤其是要通过文科通识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一个文科教师而言,我印象深刻,颇感振奋。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他还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指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这虽然培养了国家建设急需的大批专门人才,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但是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重专才轻博学、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等倾向,导致了诸如人文精神缺失、视野不够开阔、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单科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倡导文化素质教育或文科通识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是一种内容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培养“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制度非常值得借鉴。美国大学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又特别重视人文社科教育。如哈佛大学,目前本科基本体制是全部课程为32个左右课程,其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8-10个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思考等7个领域的通识核心课程中每领域选修一门以上。换言之,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课程占到将近百分之八十。再如以理工科为主的MIT,MIT确立了“向学生提供普遍的科学的专业的综合训练,为终身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多元思维,使他们成为工业界、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该校虽专于培养理工人才,却极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MIT的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是专业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这与我国理工科大学基本相似。但不同的是,MIT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求远远高于我国理工科大学,它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至少8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而且其中至少3门必须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例如历史,或哲学,或文学,等等)。
 
        我校对文科通识教育重视有待加强,长期以来文科通识教育主要体现为培养计划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不仅具有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具有通识教育的功能),辅之以少量的素质公选课和人文社科讲座。人文社科课程常常受到排挤,不受学生重视,加上专业课程设置多,学习任务重,学生过分专注于关系就业和生计的专业课程,这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与学校“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是我们的成电精神,我们的人才培养如何体现这种精神?我们是否为学生塑造了这样的精气神?可喜的是,经过去年为期一年的教育教学大讨论,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文科通识课程,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说明我们正在努力回归大学的本质。
 
        对于我校的文科通识教育,我有一些建议:第一,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对文科通识教育的误解和偏见。推动通识教育,观念必须先行。良好的通识教育一定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对文科通识教育要有更加正确合理的认识和信念,营造重视文科通识教育的环境,创造文、理、工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术氛围,达到人文与理工的有效结合。第二,一定要注意顶层设计,充分调研,详细论证,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建立一个合理而科学的通识课程结构体系,提高文科通识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切忌杂乱无章地随意开课,开低水平的课和因人设课。第三,要加强文科通识教育师资建设。一流的通识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要通过挖掘现有潜力、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较强的文科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第四,要在扶强扶优的同时,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真正把文科发展放到学科建设的重要层面上来,切实尊重文科发展规律,为文科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实现学科交叉互补、文理渗透、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从长远来看,一流的文科通识课程和教师必然是以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