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提档升级的应急“利器”

10.05.2018  14:22

  特写

  □本报记者余如波

  喷涂红色的“四川应急救援”字样,加装高音喇叭等救援设备,一架银灰色直升机成为此次展览中最大的实物展品。观众可能并不清楚,2017年“8·8”九寨沟地震,这架空客H125直升机与另一架直升机一道参与抗震救灾。两架飞机共飞行82架次,累计时长28小时5分钟,运送、转移专家及伤员群众47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机”。

  为何能获此殊荣?原来,这款直升机在极端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拥有超高的动能和爬升度。2005年5月,法国飞行员德尔萨勒·德迪厄驾驶该款直升机降落在珠穆朗玛峰峰顶,使其成为首架“登顶”珠峰的直升机。

  除了“天上飞的”,还有“地上跑的”,一旁的“应急通信车”同样扯眼。据悉,该车装载卫星通信系统、高清视频系统、单兵图传系统、无线对讲系统,可实现高质量的卫星通信并提供音频、视频、数据的远程连接。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1年四川汶川泥石流,这台“应急通信车”都参与了应急抢险任务,圆满完成通信保障工作。

  储备如此“利器”,只是我省应急能力提升的一个侧面。“真正可怕的不是灾难,而是缺乏对灾难的足够认识,缺乏强有力的科学应对。”展览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汶川、芦山、九寨沟3次地震历练,10年来我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经历了从“人工化”到“自动化”再到“流程化”的飞跃。现场的一张曲线图显示,仅仅是针对具体灾情提出对策建议这一项,“5·12”汶川特大地震时期需要90分钟以上;到了“8·8”九寨沟地震,这一时间已缩短至21分钟。

  应急能力的完善与成熟,同时带动了我省应急产业迅猛发展。“英雄机”旁边,便展示了四川相关企业研发、生产的多种应急设备。“应急水环境多功能无人机”可进行水样采集、水质在线监测和检测、地质灾害监测。“红外生命搜索系统”由便携式无人机搭载高精度红外热成像测温系统、便携式卫星通信站、管理调度系统构成,白天黑夜均可起飞搜索遇险人员,并将视频、图片实时传输至现场指挥所,也可用于边防巡逻、军警处突、森林防火、电力巡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