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巡礼】让成电人才成为响亮的名片!

28.01.2021  15:55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电子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一流目标、坚持需求引领、强化特色优势、激发发展动能,奋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学校新闻中心特开设 “‘十三五’发展巡礼” 专栏,回顾总结学校五年来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的成绩,更好地凝聚成电师生奋勇争先、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力量,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全校各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举措,不断推动人事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学校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350名,其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超过150名,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形成了一支覆盖所有国家级人才体系、国内电子信息领域规模最大、结构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

  “当老师不仅要教扎实的‘x+y=z’的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2020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86岁的张其劭教授的这句话感动了成电师生和很多网友。有学生评论说,“张老师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大先生,他的一言一行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

  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为学校师德建设的领导机构,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签订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书,构建“学校-学院-教师”三级工作格局,把师德第一标准融入人事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学校举行第二届师德师风巡视员聘任座谈会

  具体来说,一是“全程管理”,在教师招聘环节进行师德考察,把好师德入口关;对新进校教师开展师德专题培训;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奖评优、人才项目申报等环节的首要要求,并在考核评价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二是“多方位管理”,建立师德师风巡视员制度,进行师德师风动态巡查;出台《电子科技大学教职工荣誉与奖励实施办法》,建立教职工校级荣誉体系,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负面典型及时进行通报和惩戒,加强警示教育;积极开展校院两级联谊会工作,为教师交流思想、交叉合作创建平台;加强教师身心关怀,提升教师身心健康水平,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校开展“师德师风案例研讨”主题工作坊

  2017年起,学校举办思政及师德师风培训班,每学期举办一期,每期培训300人,现已举办六期,培训教师1800余人。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名家大师的专题讲座,也有聚焦某一具体问题的工作坊,还有“做四有好老师”“我身边的师德故事”“学习两弹精神”等主题实践活动,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欢迎。2019年起,学校实施师德建设示范项目支持计划,共计培育师德建设项目17项。各学院的师德建设工作也在不断深化,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师德建设活动。

2020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顾德仁教授和张其劭教授荣获“特别贡献奖

  “十三五”以来,学校涌现了一批教师的先进典型:刘盛纲院士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青年教师刘明侦教授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邓龙江、黄洪钟、杨仕文、周涛、祝小宁、黄廷祝、张怀武、尧德中、张小松、陈华富、李晓峰、汤志伟、骆德渊、周世杰、何为、杨宏春、徐谡、王秉中、杨茂等19名教师获评“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师德楷模”“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高等学校名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辅导员赵冰扎根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塔山村5年,用科技赋能乡村精准脱贫,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我校牵头发起成立西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盟

  2019年5月,由学校倡议发起,联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师德师风建设联盟—西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盟,受到教育部教师司领导高度肯定。通过工作研讨、学术研究、联合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等方式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发挥区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整体优势。

聚天下英才,用贤良之士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电子科大。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邓旭就是其中一员。邓旭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机理探索、材料界面的设计和开发。2013年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邓旭决定回国,“回到自己的家,做自己喜欢的事,用所学所长报效祖国”。当时,国内有不少高水平高校向邓旭抛去了橄榄枝,期待他的加盟,但邓旭最终还是选择了电子科大。他说:“加入电子科大,是因为参加了一次学校的交流活动,体验到了学校积极向上的氛围、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人力资源部和学院的专业性和极高的办事效率。当然回成都,也相当于回到老家了。

  来到学校后,邓旭开始着手组建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这时候学校和学院给他提供了大力支持,帮助他解决了在经费、项目申报上很多切实问题,中心的工作也很快进入了正轨。近年来,该中心在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2019年邓旭获得了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和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2020年,邓旭指导博士生王德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了封面论文“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这一材料表面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王德辉受导师影响,博士毕业后也选择了电子科大,成为了一名教师。

邓旭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2002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到2009年确定为“核心主战略”,再到2018年升级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学校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成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成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工作小组,设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办公室,构建人才发展保障平台,落实人才发展的需求。

  面对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学校重点聚焦“制度引才”“事业引才”“以才引才”,吸引、汇聚各层次优秀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同时,学校也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人才信息专员队伍,不断加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地缘的全球化人才基础数据储备。

  学校关注每一位青年人才的成长,并全力帮助人才在成电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早日开花结果。“校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团队学术跃升计划”“学术新人奖”“青年人才学术托举工程”……人力资源部、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同向发力,构建了覆盖人才类、成果类、平台类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资源投入,统筹组织实施,加大资助范围和强度,为青年教师创造成长成才环境。其中,“校百人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共遴选140余人,51.7%的入选者陆续获得国家级奖项、人才项目或人才计划的支持。

2020年9月,学校举行了第二十七届青年教师联谊会座谈会

  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培训由1.0版向2.0版升级,实现专业发展、创新发展和自我发展相统一。前沿交叉学术论坛、名师讲堂、学术沙龙、学者论坛、教学工作坊、青年教师成长驿站、海外访学讲堂、身心驿站、创新创业工坊……积极营造校内人才间友好交流氛围,为他们搭建了多个定期交流平台。此外,学校还与海外名校共建教学培训基地和学术培育基地,支持教师走出校园、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中国科学院徐红星院士作客“前沿交叉学术论坛

  为了让人才能安心抓教学、搞科研,学校建立起校院两级与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实施人才发展服务支撑行动计划,并积极争取地方政策与经费等支持,建立“校地双打”模式,做好人才的保障工作。在教学研究方面,支持人才牵头组建研究中心、实验室、学术团队,在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空间、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优先保障。在生活方面,目前人才公寓正在推进中,电子科大立人托幼公园也即将投入使用,学校还引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强化人才健康管理,多措并举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此外,学校还着力构建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不断提升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  

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

  飞速发展的成电不仅需要优秀人才,更需要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大人才观,遵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尊重教师本人发展意愿,根据不同类别人才的个人专长设置差异化的岗位序列。对于教育教学型人才,设置本科教学关键岗位、思想政治教育特聘岗位,引导人才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推动教改,提升育人本领。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设置关键核心技术特色岗位(T岗),引导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对于聘任至以上专门岗位的教师,参照高层次人才支持方式进行管理,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近几年,学校开始探索预聘-长聘机制,以期实现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设置“预聘”教职,采取“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选留更优秀、更具潜力的青年人才,推动教师队伍不断“新陈代谢”,为各学科发展持续“输血供氧”。经国际同行专家一致认可晋升“长聘”教职后,不再进行硬性考核,通过设置长周期、多节点的校内项目,鼓励人才开展原创性、探索性科学研究,引导人才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学校坚持按创新质量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克服“五唯”,推动“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推进论文、人才称号、奖项向学术和荣誉回归,真正使科学家精神成为人才的共同追求。

学校召开“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研讨会

  在成电的校园,有重才、爱才、助才的良好氛围,学校、学院和团队都积极帮扶、支持、鼓励人才,为他们提供好的条件,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此外,学校不断完善院(部)间协同,职能部门间协同,校、院(部)、团队三级联动的“两横一纵”协同体系,确保各项人才政策顺利推进落实。

  今年是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特色研究中心成员刘宇在电子科大的第21个年头。从2000年本科考入成电,一路读研、读博,再到留校任教。近年来,他在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等可靠性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入选首批四川省科技菁英人才,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尽管平时科研工作繁忙,但刘宇把培养学生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他指导学生获国际或国内权威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二等奖、四川省大学生工业工程创新应用案例大赛一等奖4项(连续两年夺冠);他主讲的本科课程入选学校首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标杆示范课和首批探究式小班课程,并作为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刘宇非常感激导师黄洪钟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学院乃至学校的支持。“我们团队有一个传统,就是每一到两周搞一次全员的交流会,会上青年老师们会做教学和科研的分享,其他老师也会给出建议和指导,这样的‘传帮带’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助益。同时学校和学院也都有人才支持计划,助力青年教师的发展。

刘宇教授做客青年教师成长驿站谈为“师者”的体会

  为了更好地摸清团队的人才现状和需求,2020年胡俊副校长带队,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相关部门参加,历时3个月,就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科研平台、项目等问题与学校43个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团队骨干成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同时学校还组织开展团队的“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发挥团队在人才引育中的主动性。

  “十四五”即将开启,学校将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托重塑人才体系、重构人才引育格局、重建人才评价机制等抓手,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一支整体规模适度、梯队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合理、作用发挥良好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支撑学校“双一流”的建设,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源源不竭的成电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