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让特色产业挺起四川脊梁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潜力巨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壮大县域经济”,不仅是我党近十年来的不懈追求之一,也是今后相当时期内不容忽视、不可懈怠的一项重要工作。冷静审视四川省情、彰显特色,乃我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四川省有183个县(市、区),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也是一个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要抓好特色产业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特色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推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要坚持特色立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夯实底部基础。要坚持走“工业强县、特色立县”之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深入实施第二轮“三村扶贫行动”,做好农村扶贫解困工作,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来,我省一些县(市、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为依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在一二三产业领域都发展出了一批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产品。例如安岳县的柠檬、会理县的石榴、南江县的黄羊、广汉市的肉兔、东坡区和新都新繁的泡菜、天全县的食用菌等,都是较有县域特色的农产品。夹江县的瓷砖,是县域特色工业产品的代表。其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达到四川市场份额的一半。如果四川有三分之一或一半的县都有一种工业产品占据四川一半的市场份额,则四川县域经济中的工业经济特色,便卓然可观了。在此之上再去扩展省外和国际市场,也就有了良好基础。九寨沟县、峨嵋山市的精美山水,长宁竹海等,堪为全川特色旅游产品的代表。古蔺县的郎酒、绵竹的剑南春酒、射洪的舍得酒、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友粉丝、阆中市的“银河”牌手工地毯等,可以视为一二产业相结合的特色产品。以龙泉驿赏桃花、品水果为特色的观光农业,作为一三产业相结合的县域经济,也在一批县(市、区)中蔚然成风。
四川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几乎每个层面都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农民层面,传统的耕种方式和养殖方式尚未改变;在政府层面,虽然官员都普遍具有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强烈愿望,但或囿于一时理不出明晰的特色思路,或限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在基础设施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的基础设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但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要求比,仍有诸多不适应。
因此,要根据省委省政府把四川建成贯穿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交通运输枢纽的目标,强化枢纽意识,加速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分层次形成枢纽;其次,我们还可以依托大型企业,发展以元器件配套生产为特色的县域经济;或依托我省深厚丰富的农耕文化、三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发展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县域经济 ;或像绵阳科技城、五粮液酒城和正在规划兴建的东坡区“四川泡菜城”那样,发展以加工业和旅游业结合为特色的县域经济等等;再次,把“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与当地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壮大一批以资源开发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再次,把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与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紧密结合,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只要坚持把自身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持续性、可靠性和效益性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县域产业、工业,进而人四川的经济、民生脊梁再次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