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吨!西南油气田年产天然气油气当量创历史新高。
9000公里!四川高速公路通车运营里程数居全国第三位。
818.9万户!四川市场主体数量再创新高。
1.8万家!四川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
岁末年初,不断刷新的数字,标注出2022年“拼”的底色。
回望2022年,四川面临的挑战之大、任务之艰多年罕见。全省上下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难与定
在复杂形势中保持战略定力
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的“大仗”记录表里,列着2022年打过的一场场大仗硬仗:打赢供应链保卫战,推行“防疫泡泡”模式,启动首次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
这样的场景,也是全省上下的共同经历。2022年12月26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样描述2022年——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挑战之大多年罕见。
诸多超预期因素不期而至,反映到经济运行走势,数据一度令人揪心: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长5.3%、上半年增长2.8%、前三季度增长1.5%,经济大盘何时企稳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2月增长3.8%、3月增长1.3%、4月增长-5.5%……“消费马车”何时扬鞭奋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月深度回落至-11%,挑大梁者何时重返强健?
越是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困难,越要目标坚定,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
从大局看,四川要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为国家稳住经济大盘多作贡献;从省情看,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最大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
能否在复杂形势下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根本目标和主要矛盾上,考验的正是定力。
四川鲜明提出:必须毫不动摇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
省委、省政府始终强调,我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迎难而上抓大事要事,坚定不移抓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就是要时不我待见行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战疫情”——面对疫情多点暴发、多地频发的严峻形势,我省创新实施“入川即检”,推行“防疫泡泡”生产模式,“捞干扑灭”打赢多场疫情防控遭遇战,“小、快、灵”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尽最大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保持战略定力,就是要毫不放松守底线。我省竭尽全力“保安全”——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强化气象短临预报预警和实战演练,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2022年,全省累计避险转移79.1万人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2021年分别下降32.2%、31.6%,实现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件“零发生”。
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让全省上下更有底气和动力,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拼与抢
在决战决胜中镌刻奋斗足迹
248个项目,总投资约3.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15亿元……2022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建议清单正式亮相。
42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483.7亿元……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以起步就冲刺的姿态,为全年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这是当下四川抢前赶早抓机遇,只争朝夕抓项目的节拍。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全省上下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从去年年初“起步就冲刺、开局要争先”,年中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位置,到年尾“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拼的劲头和拼的状态贯穿全年,全省经济运行走出一条从震荡下行到企稳回升的复苏曲线。
优势特色产业,拼出逆风机遇——入冬以来,与日渐寒冷的天气相反,位于宜宾的四川长江工业园区内,18家动力电池配套企业都在全力以赴抓项目、赶进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四川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为确保春节订单,工人们实行两班倒,30条流水线开足马力生产。满负荷生产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企业还在同步修建厂房、扩充生产线。
同样铆足劲抓进度的,还有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目前,四川在建拟建动力电池相关项目已超过20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链成为四川工业经济的“绿色”新动力。
不只是动力电池产业,凭借绿色能源基地的优势,四川瞄准时机,转换赛道,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去年1—10月,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8.9%,比规上工业高15.9个百分点,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产业分别增长146%、70.3%、31.8%。
区域发展面貌,拼出崭新格局——省委坚定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程,并以此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全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势,四川区域经济发展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成都都市圈勇挑大梁。成都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成都都市圈2022年实施产业项目392个,投资规模1100亿元以上,全省经济的“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
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培育。泸州、宜宾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锚定合力打造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和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四梁八柱初步搭建,锂钾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等新业态步入正轨。
在攀西经济区,《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0年)》以及《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印发实施,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获批创建,红原草原、松潘草原、甘孜草原入选国家首批“红色草原”,“一红一绿”文章正在做大。
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着力提升区域发展带动力;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着力形成全域协同联动新格局……五区共兴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拓与进
在改革开放中激发动力活力
2022年12月29日,中老班列(攀枝花)一路向南奔驰,终点是老挝万象南站。这是新成昆铁路开通后,第一列以火车整列形式组织川货出川的国际货运班列,标志着从东南亚经攀枝花至成都,到我国西部及欧洲距离最短、效率最高、运行最稳的国际铁路通道全部打通。
2022年12月30日,川渝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活动举行。现场屏幕上,两列国际铁路班列同时鸣笛,分别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团结村中心站缓缓驶出。由此,“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川渝总运量突破60万标箱。
时隔一天,两条通道的崭新节点,是四川不断拓展开放空间,奋力站上开放前沿的生动体现。
四川不沿边、不靠海,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走过2022年,四川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不断激发发展的动力活力。
重大创新平台加速落地。波光潋滟的兴隆湖畔,西部(成都)科学城渐成中国创新版图的闪亮坐标——去年2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迁入,科学城的战略科技力量得到极大充实;揭牌一年半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肩挑国家光学工程领域自主创新重任;“最强大脑”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完成用户计算任务数超1900万个;1200余人参与建设,中科院光电所项目预计春节前达到交付条件……从“成团出道”的天府实验室,到“大国重器”拔节生长的西部(成都)科学城,再到总量全国前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始创新的不竭动力正加速在巴蜀大地汇聚。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再出发,四川继续破题“不敢转”“无成熟成果可转”的难题,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之年”标注2022;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省属企业“1+6”重大专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蜀道集团跻身世界500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推进,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升至99.6%;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交易中心注册市场主体突破3万家。
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四川开放之路越走越宽,进出川大通道增至41条,开行中欧班列(成都)累计超过1万列;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地区)达220多个,外资企业达5200多家。
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四川动能澎湃,阔步前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