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利剑剔除怠政腐肉:日均50名公职人员被处理

24.01.2014  10:28
核心提示:  反腐利剑剔除怠政腐肉   改革、反腐无疑是2013年中国政坛上的最强音。与改革的再起航不同,本届政府在反腐方面取得的业绩

  反腐利剑剔除怠政“腐肉”

  改革、反腐无疑是2013年中国政坛上的最强音。与改革的再起航不同,本届政府在反腐方面取得的业绩有目共睹:平均每月一名省部级高官下马,平均每天一名厅级以上干部“中箭”。2013年的反腐业绩让那些依然还躲在暗处的贪官心惊肉跳,让广大民众神清气爽,奔走相告。

  虽然战果辉煌,但反腐斗士——中纪委却似乎没有罢手的意思,在2013年年末,再接连查处陈安众、童名谦、李东生、杨刚和李崇禧5名省部级官员违法乱纪之事。此种节奏甚至引发了广大网友对贪官的忧虑:“春节也不休息,别让他们都抑郁了?”

  热闹归热闹,可明眼人却心如明镜,中国式反腐仅仅拉开了序幕,更艰难、更惊心动魄的时刻还未到来。“运动式”的反腐终归会有偃旗息鼓的那天,只有建立官员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才能标本兼治。

  日均50名公职人员被处理

  本届政府新上任时豪情万丈,接连抛出“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可亡党亡国”等言论。不负众望,一年后,他们用实际行动交出了圆满的答案,也彰显了他们在反腐方面的决心和勇气。新华网甚至发表了题为《2013,刻入历史记忆的中国反腐》的报道,来纪念本届政府上任后所取得的业绩。

  这份成绩单绝对“不俗”:13个月内16名省部级官员落马,近2万公职人员被处理。平均每月一名省部级高官“下马”,每两天一名厅级以上干部“中箭”,每天50多名公职人员被处理。有网友戏言,在中国公务员已超过煤矿业成为高危职业。

  13个月16名省部级官员落马,这个速度甚至是过去5年平均速度的3倍。据悉,从2008年到2012年,每年副省部级以上官员被调查的数量分别为4、8、6、7、4人,平均每年有5.8人。“这一组数字反映了中共中央反腐决心和思路的变化,也透露出在网络参与的背景下,反腐生态的变化。”有媒体如此评价。

  还有媒体总结了所谓的2013年“反腐三部曲”: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1月的李春城案件是新一届中纪委烧的第一把火;六七月是新一轮反腐的高潮,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纪委接连查处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倪发科、安徽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倪发科、四川省文联主席郭永祥、内蒙古统战部长王素毅等4起案件;8月末9月初中石油系列腐败案高潮再起,中央委员蒋洁敏——近一年来被查处官员中职位最高者也因此而落马。

  战果辉煌得益于反腐的决心,也来自于反腐措施和手段的创新。

  网络率先举起了反腐的大旗,先后扳倒雷政富、衣俊卿、刘铁男等人。《中国新闻周刊》曾搜集了十八大以后88个被调查的官员样本,公开信息显示线索明显来源于举报的共有20起,其中网络举报了占了18起,占比90%。顺应时势,2013年9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创建开通,任何人皆可登录该网站点击“欢迎举报”进行署名或者匿名举报。

  除了发动群众进行监督,党内自查机构——中央巡视组的威力正日益彰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素毅涉嫌严重违纪以及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案件都是第一轮巡视组巡视期间发现的问题。

  如果说要总结特点,与党风作风建设相结合或许是本轮反腐的另一个鲜明特点。

  本届政府率先向自我“开刀”,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减少铺张浪费、缩减会议活动……一股倡导节俭、崇尚清廉的风气自上而下弘扬开来。相关文件接踵而至: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2013年5月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清退专项活动的通知》;10月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

  据悉,自2013年迄今中国已先后出台了15个文件通知,一再反复严禁公务员接受一切“灰色利益”。令行禁止,高档酒店消费额下滑、茅台价格腰斩、天价月饼失宠、台挂历滞销……一个个依靠公款的畸形消费泡沫被刺破,一个“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原本以为是一阵风的人失望了,原本已失望的人却看到了希望,甚至有网友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制度建设亟待破局

  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众多衣冠楚楚、冠冕堂皇大讲特讲党性的父母官忽然反转变身为阶下囚的现状不禁让人想起了600年前的明朝。

  曾受尽贪官欺压之苦、目睹了官场腐败让大元瞬间瓦解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惩治贪官绝不手软,为了警戒贪官,可谓用尽了酷刑,比如挖膝盖、抽肠、用铁钩把人吊起来风干等,但贪官却如割不尽的韭菜,总是春风吹又生。为了监督官吏,明朝增设机构,建立了集监察、警察和特务于一体的东厂,但这不仅没有挽救明朝,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追根溯源,轻视制度性建设、重视刑法是明朝反腐中的硬伤。当然今非昔比,本届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王岐山在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作出如此表态。

  在决策层看来,近似运动式的反腐只是在治标,只是为了清理多年以来淤积的严重的腐败问题,从易到难,从而为将来制度反腐的治本之道打下基础。

  近日,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该工作规划虽然指出要坚决有力惩治腐败,但更强调指出要科学有效预防腐败、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1月15日公布的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了反腐工作的3个层面,即让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和“不敢腐”。一场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惩治和预防并重的反腐大幕已悄然拉开,而治本的核心就是制度的建设。

  在业内人士来看,当务之急即是改革现有的反腐败机构体制。我国反腐机构呈现条块分割,分散再纪委、监察局、审计局、检察院等部门,而且多是同体监督,这就造成有些反腐机构形同虚设,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比如,按照立法和制度设计,我国反腐机构的布局大致是:在党内有纪检部门,在政府有监察、审计部门,在司法体系则有检察部门。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马庆钰建议,首先要统一对反腐败问题的领导,明确党委在反腐败当中负主要责任,而纪委在这里主要负责监督责任,并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也要进行调整,今后查办案件,不仅要向同级党委回报,还要向上级纪委报告。

  还有要强调中央纪委要向党和国家的机关、机构统一派驻纪检机构。改进巡视制度,中央要派驻大员不断到地方进行巡视,一波又一波,形成一个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做法,这是非常有利于我们今后反腐廉政建设的制度调整。马庆钰说,“我想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配套性的政策安排出来,一定会对今后的廉政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建设反腐的治本之道尚待时日,但在反腐零容忍的重压之下,当官不易、“官不聊生”——民众期待已久的远景正成为常态,就是不知这种常态是否能给当下炙手可热的国考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