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外滩踩踏事件不能留死角

03.01.2015  11:06

本报特约评论员铁永功

公布遇难者名单,只是善后处置的第一步。为了对得起这逝去的36个生命,还要调查原因、严肃追责、正确反思,才能避免所谓的踩踏健忘症,防止类似悲剧再次重演。

原本相聚狂欢、抱团取暖的人们,在瞬间成了彼此的“地狱”。跨年之夜,发生在上海外滩的拥挤踩踏事件,让人震惊痛心,更觉生命脆弱、安全可贵。

继昨晨公布首批32位遇难者名单后,第二批3位遇难者名单也已初步核实,还有1位遇难者身份仍待核实。每一个冰冷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都有各自的家人和牵挂。他们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却没能看到新年的第一抹曙光。这该是怎样的哀痛!

在灾难发生后,公布遇难者名单和信息,是善后处置的重要一步,是对无辜生命最后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告慰和警示。及时的信息公开,也能减少公众对伤亡数字的狐疑,主动接受生命的拷问和舆论的监督。所以,在灾难无法挽回以后,公布遇难者名单,应成为一项基本要求。

但这个基本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做到。同样在2014年最后一天,发生在广东佛山顺德一工厂的爆炸事故,造成17人死亡,33人受伤。但在公开的报道中,我们并未看到来自官方的完整的遇难者名单。

虽然可以找各种借口,但这么多鲜活的生命,最后只剩下一个冰冷的数字,很难说这是真正的深刻反思、尊重生命。

回到外滩跨年夜踩踏事件,公布遇难者名单,只是善后处置的第一步。为了对得起这逝去的36个生命,还要调查原因、严肃追责、正确反思,才能避免所谓的踩踏健忘症,防止类似悲剧再次重演。

踩踏事故该如何反思?前一分钟还在庆祝祈福的人群,怎么会变成彼此的杀手?公共安全专家称,当人员密集到一定程度,哪怕是踩了一下鞋子,都可能诱发踩踏事故,造成严重伤亡。所以,要避免乐极生悲的惨剧,关键是要防止远超负荷的人流被置于险境中。

上海警方等有关部门对事故直接诱因的调查、对“撒钱”“抢位”等传言的回应,对还原事实真相、解答公众疑惑确有必要。但从已掌握的情况看,事故隐患在此前就已形成,处在事故核心区的人可能已经遇难,完整的真相也很难还原。因此,追问为何这么多人聚集却没有有效的预警分流措施,为何出现险情后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置手段,可能是更重要的。

很多人对国外公共活动场所如临大敌、护栏林立的景象印象深刻,也对灾难之下人们的逃生故事记忆犹新。现代城市人员密集、系统复杂,安全生态其实是很脆弱的,公共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国外一些地方,甚至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严重的踩踏伤亡事故。但关键要吸取教训,正确反思,真正从制度上建立起生命防护网。

外滩跨年夜的踩踏惨剧提醒我们,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在一个高速运行的风险社会,人人脑子里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群盲状态下的拥挤和混乱,照见生命的脆弱,因此更需要管理者和规则的庇护。政府要学会科学精细化管理,个人也要多掌握一些自我保护常识。在反思中获得进步,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才能对得起这些无辜逝去的生命。

相关报道见08-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