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县龙井沟:合作社里打零工 贫困户年收入翻两番

16.02.2016  10:04

返乡创业的王虹人,已经种下了180亩柑橘。

李碧秀在合作社打零工,每个月能增收近千元。

华西都市报记者石岗丁伟 夹江摄影报道

2月15日,农历大年初八,寒潮中的夹江县中兴镇龙井沟有点冷,但除草、打药等繁忙场景却热火朝天。这里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却成了“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园”和“残疾人创业扶贫基地”,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果业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这4000亩里头,也有我的1亩‘脱贫自留地’。”53岁的李碧秀说,得益于合作社的建立,去年她家年收入翻了两番。

山乡之变

当年的荒山,如今已成果园

中兴镇是夹江县较为偏远的乡镇之一,与眉山市的洪雅县和丹棱县接壤。龙井沟位于该镇的龚沟村,这里到处是起伏的丘陵,一条新的水泥路蜿蜒其间,路的两边种满了柑橘树。“去年夏天种下的,一共有3000亩。”中兴镇党委书记代永利说,以市场上品质较好的杂柑为主,如沃柑、爱媛38号、春见、大雅等。

“春节期间,有些打工的人回来,都快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龙井沟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玉洪说,如今的果园原来全是荒山,“远看绿油油,近看没搞头”。合作社成立后,投入了上千万元资金,流转了龚沟等3个村的4000余亩土地,目前有3000亩果园已经打造成型,新建了水泥路、山坪塘、蓄水池和入园管网等配套设施。根据规划,这片柑橘基地将于2018年挂果,丰产后年产值将达到约1亿元。

结合当地条件,相邻的中兴镇高洞口镇建立了600亩优质茶叶种植基地,种植黄金芽、黄金叶等优良茶叶品种。“‘一村一品’已经初现雏形。”代永利说。

生活之变

有了脱贫地,年收入翻两番

从嫁接到挂果,杂柑大多要3年时间,再到丰产还需要5年左右。没有挂果这几年,拿什么来收益?徐玉洪指了指柑橘树间的空地,一行行整齐地盖着薄膜,里面透射出阵阵绿意,“育的莴笋苗,林下套种高山有机蔬菜,专供大城市的大型超市,确保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不远处有几行薄膜被揭开,53岁的李碧秀正猫着腰除杂草。李碧秀的家在不远外一个小山坳里,因为交通闭塞出行不便,10多户邻居陆续迁出,如今只剩下她一家。“我也想搬到外面修新房,但是穷啊!”李碧秀家里有3口人,丈夫徐云华已经62岁,10年前便右眼失明,被评为一级残疾,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丈夫眼睛失明后,正上职高的儿子也随之辍学,如今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也挣不到几个钱。

“前几年,一年忙到头,也不过两三千元的收入。”身高不足1.4米、身材瘦小的李碧秀,说到这里突然挺直了腰杆,“但去年果园开建后,我来打零工,50元一天,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近千元,家庭年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两番。”不仅如此,家里还有6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每年有相当于308斤玉米价格的租金,剩下的5亩也打造成了果园自己经营,“其中1亩还是‘脱贫自留地’。”

模式之变

当跷脚老板,贫困户有产业

李碧秀口中的“脱贫自留地”,是当地创新的一种精准扶贫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决不能绕开贫困户。”夹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史力说,以龚沟村发展优质杂柑基地为例,从流转土地中优先划出100亩,再二次流转给100名贫困户,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经营1亩果园,“这样贫困户就有了自己的产业,不至于沦为种植大户的‘长工’。”

流转土地需要租金,打造果园需要投入,贫困户从哪里拿钱?“扶贫资金给一点,惠民资金给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农户自筹一点。”史力说,通过这“四个一点”,每亩果园投产前的约6000元前期费用便有了着落。而在果园建设中,合作社还负责提供日常管理、田间技术服务等,实行品种、管理、宣传、销售、核算“五个统一”,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让贫困户当跷脚老板。”

按照目前的行情,1亩优质杂柑丰产后,年收入将达约1万元。“加上在果园里打工,日子也就好过了。”李碧秀盘算着,等将来家境好转了,已经26岁的儿子谈女朋友就容易了。而同样26岁的当地村民王虹人,则是看中了家乡发展前景,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建筑包工的不菲收入,2015年回老家投入70余万元资金创业,建起了180亩优质杂柑果园,“现在,就盼着挂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