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用人尺度
县委书记、县长在用人上,有自己的认识,与中央未必完全一致。他们用人未必能全部做到“五湖四海”,但一定是“注重实际”。
“打招呼的条子可以塞满一抽屉”。最近部分县市进入干部调整期,这是一名县委书记对他们此时境遇的形象概括,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因而成为几乎每篇评论的重点。他接受这种现象的存在及其合理性,“位置少人选多,大家争是正常现象,不争反而不正常。比如县委组织部3个副部长,按规定只能提拔一个到人大或者政协。不管选哪一个,其他两个肯定都会有意见。所以,每次干部调整大家争得非常激烈。” 争得如此激烈,县委书记、县长选谁、用谁就会有自己的尺度。
四川大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耗时三年,深度访谈了7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和各级组织部部长,问卷调查了446名县委书记、县长,从中可管窥县官用人的尺度与原则。
未必五湖四海,但一定注重实际
从课题组提供的报告来看,县委书记、县长在用人上,有自己的认识,与中央未必完全一致。五湖四海选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扩大民主、群众公认等原则一直为中央所强调。但课题组调查发现,县委书记、县长尽管认同这些原则的重要性,可 29%的认为“五湖四海选人”很难操作,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大 。
课题组成员、四川大学教授王卓告诉廉政瞭望记者,“这涉及到对‘五湖四海’的理解。他们的理解是选一个乡长‘五湖四海’范围可以定在全乡,但选一个水利局局长就未必需要这么大的范围。” 部分受访者也解释称五湖四海难,部分是因为“有时选干部,事先就有考虑”。
相对而言, 县委书记、县长认为最不难操作的是注重实际、党管干部 。但他们认为这些重要度只有3.8%与17.8%。更能体现县委书记、县长用人尺度的是,用这些人来做什么。他们并不十分关心人岗是否匹配,但一定看重是否能“推动工作”。 “部分领导干部在问卷上手写了一些当下存在的选人用人价值倾向,如‘照顾各种关系’、‘当权者喜好’、任人唯亲和利益交换。不过,‘推动工作’还是主流价值观。”王卓介绍。在受访的县级主要领导中,选择 “推动工作”的占86.4%,选择“广纳贤才”的占63%,选择“尊重民意”的占56.3%。 这既可能与竞争性地方政府模式有关,也可能与官员的任期有关。王卓称,“处于不同任期的县级主要领导关注的干部工作问题是有差异的。换言之,对干部工作问题轻重缓急的识别可能与职务、任职时间、性别、地域等变量有关,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专题研究。” 接受课题组调查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任现职的平均时间为3.25年。
即便不胜任,有时也要忍
县委书记、县长用人,是看岗位选人还是看人调岗位并无多少共同点。54.9%的受访者认同“干部选拔任用应倾向于人岗相适,以岗为本”,39.3%的认同“人岗相适,以人为本”。注意,剩下的6.1%的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实际工作是“各方利益关系平衡与博弈”。
其实,县委书记、县长们认为人岗不相适的现象并不严重。县委书记、县长用人,更愿意用平时表现好的干部。 82.4%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对干部进行常态管理,并从“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工作实绩”和“社会评价”四个维度展开考察。县委书记、县长还希望在用人上能有更大的空间。 44.5%的受访者认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主要是委任制干部”,45.8%的认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主要是一般公务人员”,9.7%的认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主要是选任制干部”。 按照受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描述,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能力、政治素养等几方面。一些受访的县委书记、县长直接在问卷上写下本县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状况,如:“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工作,被动廉洁,争功避过”;“会说不会做,不懂基层,缺乏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懂向上级汇报,不懂干事情”;“人小鬼大,在工作中‘吃、拿、卡、要’”。
但对于这些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公务员,县委书记、县长能做的比较少。 71.8%的县委书记、县长认为“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是最大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权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氛围的问题。在传统观念中,公务员是身份而不是职业。公务员被开除,影响肯定不小。所以,开除人,县官也觉得很难,压力也很大。”王卓称。最近,因被免职或在升迁中受挫而上访的官员不少,可以看作是对此的诠释。(记者 徐浩程)